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打印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按照要求,将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扶贫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在精准谋划、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上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实效,但在实施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识别难以做到精准。以商南县为例,商南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需要进村入户核实的数量多、任务大,加之很大一部分青壮年靠外出务工为主,家里都是留守老人与儿童,难以逐户逐项核实情况,特别是经济收入情况难以准确核实。即使专门组织开展了扶贫对象数据核实及清洗工作,但由于规定的进退标准都是面上的指标,甚至有的识别标准出现朝令夕改现象,因此让核实人员难以把握界定,特别是以往确定的农村低保对象,存在识别不准和标准不统一现象,造成已纳入的农村低保人员与精准识别的贫困户标准存在现实差异。

二、措施难以满足精准。精准扶贫工作量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但精准扶贫尚处于政策衔接期、机制转轨期,以致措施落实有难度。如因户施策对每户贫困户制定了“一对一”的帮扶措施,但因部分贫困户家庭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动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现象;部分贫困户发展意识差,“等、靠、要”思想严重,贫困户自身脱贫能力和脱贫基础薄弱;培育扶贫主导产业难,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就算产业搞起来了,但终因市场因素而半途而废,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县域涉农龙头企业较少,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是空壳子、空架子,吸纳带动贫困户作用不明显。

三、力量尚未适应精准。由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按照干部结对帮扶机制,部分机关单位的现有干部职工很难与所包扶村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结对帮扶,即便实现了帮扶全覆盖,很容易出现“一帮多”现象;另外,机关单位只能优先选择贫困村的帮扶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其他兜底贫困户由镇村两级干部、党员组长等结对帮联,在帮扶力度、帮扶效果上与精准扶贫的要求有差距。

建议:

一、精准核实扶贫对象,提高兜底扶持比例。继续认真核实贫困人口数据,进一步准确掌握贫困状况,同时,按照农村低保对象直接纳入扶贫对象的规定,建议结合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标准,统一细化农村低保对象的评定细则,对以往已纳入的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进退机制,缩短评定时间。同时,针对贫困人口贫困状况,适当提高贫困人口中兜底扶持人口的数量。

二、完善帮扶配套政策,提高帮扶工作实效。精准扶贫是一项巨大综合性工程,需要大量资金予以保障,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出台完善精准扶贫各项优惠政策。一是完善保障式扶贫政策。重点是提高国家补助标准,如住房搬迁补助、低保五保残疾人救助、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农村养老补助等标准。二是完善资金配套政策。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各块资金的整合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对贫困村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完善智力帮扶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掌握技能的水平;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为贫困户脱贫提供智力保障。四是完善对口帮扶政策。重点解决干部对口帮扶中的实效性,提高对接率,发挥广大干部在帮扶过程中的作用和实效。

三、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产业扶贫作用。培育发展以庄园经济、种植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产业帮扶载体和平台,按照就近原则,整合贫困户的土地、山林等资源,以挂靠、参股分红等方式,推进农村生产要素集聚,释放农村生产要素的整体效应。同时,出台对“农家乐”、庄园经济、种植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的配套奖励扶持措施,通过项目、资金、技术等支持,提高其参与农村贫困户脱贫帮扶的积极性、主动性,扩大农村贫困户脱贫帮扶工作的社会参与面。

 


上一条:加强扶贫脱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须把握“五个要素”
下一条:驻省财政厅纪检组聚焦主责主业 推动财政追赶超越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