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  守  与  担  当

——品读《国之大臣》中的王鼎轶事
打印

近日,我一气读完清史专家卜键先生70万字的长篇历史巨著《国之大臣》,触动最深的是作品背后所体现的“国之大臣,先乎品行”的人格力量。该书以主人公王鼎与清代嘉道两朝政治为主线,记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吏治以及一系列军国大事,清晰地再现了王鼎这样一位清正明练、勤恳务实、勇于担当的古大臣形象。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的“风骨节气,足以映照千秋,启悟今人。”

王鼎,陕西蒲城人。出身寒素,自幼刻苦用功,嘉庆元年(1796)得中进士,历仕清代嘉庆、道光两朝,因为居官清廉,做事认真官至东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在朝野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尚书·洪范》曰:居官者,当“有猷、有为、有守,三者并重”。无外乎“品德”和“才能”两项内容。清代对官员的考评也基本上不离这一原则。清朝进入嘉道间已是由盛而衰,国力逐渐困顿,社会风气消沉颓废,各种社会矛盾交错迭起,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王鼎一步步走向高位,以他“不喜请托”的性格而言,靠只有勇于担当的精神,勤恳务实的作风,更是他持正直行的品德和节操。清人用“有守有为”来形容清正明练的官员,王鼎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河患频仍,使得治河成为朝廷大政之一。早在康熙即位之初就明确地把“河工”作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黄河屡次决口,使国家和百姓遭受了巨大牺牲和损失。这其中固然有体制上的原因,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于各级官吏的奢靡贪腐和扯皮推诿,最终导致“河工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却是一批蛀虫的盛宴”。尽管这其中也不乏一些治河的能臣干臣、清正廉洁之臣,但他们往往是受尽极其艰难方能成就这造福百姓苟利社稷的事业。谈到王鼎,不能不提及他的一次繁难的治河经历。道光二十一年六月的祥符黄河大决口,应是七分天灾,三分人祸。黄河上游的持续大雨,东河管理河道员弁的慵懒懈怠,河督与地方大吏的不协作、不和谐,使得这场特大水灾愈演愈烈,滔滔黄水一度危及当时的省城开封,使局面变得复杂而难以收拾。临危受命,作为钦差大臣的王鼎,此时已年届74岁,而且背疮疼痛,抱着对国家命运的焦灼忧惧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守,慷慨赴命,从京城一路风急火燎地日夜赶路南下,只想早日到达救灾现场。可事情要比他想象的更为复杂,他既要治水,也要治人;既要堵住泛滥肆虐的河水,也要整治河道员弁沿袭已久的贪腐怠玩,堵住从上到下都存在的资金黑洞,没有非凡的勇气担当和坚忍不拔、破解问题的能力是根本不行的。他到达后既没有住省城,也没有住当地官员安排的厅所,而是住在河岸工地,随一到达就认真走访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制定了详细可行的方案。当工程进入冬月,他拒绝了别人馈赠的貂裘,而是穿上一件陕西老家所产的羊皮袄,俨然一个老羊倌,像其他普通的夫役兵丁一样早出晚归,风雪无阻,忍耐着寒冷和背疮的疼痛,伫立在工地上。由于他一天到晚钉在堤岸上,下属们自也不敢不谨慎,胥吏员弁自也不敢放肆,由此也形成一种无形压力,使得所有参与的施工人员也倍受感染,工效也自然加大,他以自己的躬身亲行作为表率,一改往日那种因循怠玩、奢靡挥霍的河务积习,使风气为之一振。在一个视贪腐怠惰为寻常的环境里,主事者的清正有为,往往更有影响力和感召力,更有示范引领作用。正是由于王鼎的这种个人魄力,坚定信心和清介操守以及他朴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引领着祥符河工的风气,也决定了大工的走向,使之成为道光间一次特别成功的治水工程。用今天话来讲,是一个廉洁示范工程。

《清史稿》评价“鼎清操绝俗,生平不爱请托,亦不请托于人”。仅从他和儿子王沆的科考之路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在封建社会,金榜题名、建功立业,曾经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人生追求和目标。王鼎从乾隆五十八年开始,连续两次进京参加会试,均以失败而归,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始终不像别人那样想方设法奔走钻营,利用社会关系,仍然在心中坚守自己的处事准则,要靠自己的个人奋斗搏取功名。他的祖父王梦祖和当时的东阁大学士、管理礼部,又多次主持会试的陕西同乡韩城人王杰是故交,这是别人找都找不到的过硬关系,而王鼎却不肯去利用。当然王杰也是一个清正廉洁、秉公办事的人,尽管后来可能是收到王鼎祖父的信件,仅对王鼎的第二次会试失败也只是些劝勉鼓励的言辞,不肯插手干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王杰的个人品格操守。直到嘉庆元年,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鼎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进士,而且被选为庶吉士,这时身为相国的王杰也开始关注这位陕西后学,这对于一个初入仕途的人来说真是天载难逢、求之不得,但王鼎婉言谢绝了王杰的提携帮助,使王杰在心中更加器重他的人品,曰:“观子品概,他日必不在余之下。”时光荏苒,不觉之间已是道光十五年,这时王鼎已晋升为协办大学士,以户部尚书兼管刑部事,可谓位高权重,儿子王沆要回家乡蒲城,准备参加当年的乡试,临行之前,除过依依惜别之外,他反复叮嘱儿子“主考皆门生,我在京俱不令进门见面,到省城时勿见客,尤不可见官长,更嘱董桂等勿在街上行走,力杜嫌疑,以正自持,是为至要!”一个人的品德格调,最是在这种地方见出。此届陕西乡试正副主考官都是王鼎门生,在别人看来为绝好机遇,而王鼎唯恐避之不远,他告诫儿子除几家至亲外,一概不去应酬,不要与官府交接,考完即回京。儿子王沆按照乃父的要求的确做到了,也是以自己的努力最终考取进士。

宋代吕本中曾有言:“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概括其基本含义就是,操守清廉、谨言慎行、勤于政事。至明清时期,此三字已是居官者第一箴言,并作为统治者权评官员,选拔“治人”的标准而大为倡导,王鼎正是以自己的坚守与担当践行了这样一个标准,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彩的一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利,必须能够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严守党纪国法;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依法用权、不假公济私,廉洁用权,不贪污腐败;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党的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要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时刻约束自己的操守言行,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干事,清清白白做官,经得住任何风险和考验,无愧于共产党人这个光荣称号。(陕西建工材料设备物流有限公司纪委)


上一条:一名纪检新人的感悟
下一条:忠介清廉,让历史记住了杨爵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