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这个病,治不好,走到哪里都遭人嫌,你们也甭白费心思了。”2017年4月,在陕西省兴平市店张街道店张村,扶贫干部第一次见到宋卫华,心灰意冷的他对大家的到来并不表示欢迎。
儿子的变化,父亲宋志州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娃以前勤快着呢!身体壮实,有活就干,日子也过得去。自从得了这个病,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谁也不想理,整天一个人闷着。”
事情要从2009年说起。那年,35岁的宋卫华不幸身患尿毒症。家里全靠妻子刘红雁打零工和耕种几亩田地来支撑。每个月12次的透析,压得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喘不过气来。2015年,宋卫华家被确定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贫困户。
2017年底的一天,刘红雁焦急地打电话给扶贫干部,说宋卫华有一个月没去医院透析了,谁劝都不去。
“我不治了!每个月光做透析就得花1200多,那可是孩子近俩月的生活费。爸妈的养老金、高龄补贴、低保金全贴上,还欠了亲戚四万多,我不能再拖累全家人了……”说到这里,这个身板粗壮的大男人几度哽咽。
看到宋卫华一副自暴自弃的模样,帮扶干部一致认为“要扶贫先扶志”,得先帮他把思想“扭”过来。“干不了重体力活,咱还可以干点其他力所能及的事儿。你看看汤坊镇五丰村那个贫困户,没有右腿,还在家还开办了缝制厂呢。”讲周边的脱贫励志典型,聊以前的生活过往,规划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帮扶干部的一番劝说下,慢慢地,宋卫华不那么抵触了,也答应按时去医院接受治疗。
一次偶尔的聊天中,帮扶干部得知宋卫华从小喜欢雕刻绘画,而且还有一门“葫芦烫画”的手艺,便建议他重新捡起来。“这玩意,有人买吗?再说多年没动,早都生疏了。”宋卫华觉得,卖葫芦烫画这事不太靠谱。
“这是手工艺术品,可以去咱们兴平的旅游景点卖,这样还能为家里增加一些收入”,帮扶干部耐心解释说,“行不行总得试了才知道”。看着宋卫华犹豫不决的样子,他们决定先动起来:采购工具、原材料……看到帮扶干部为自己忙前忙后,宋卫华于心不忍,抱着试试的心态,重新拿起了电烙铁。只见他粗糙有力的手矫捷精准,小心翼翼地在葫芦上一次次烫烙。大约四个小时左右,一个葫芦画就制作好了,各种图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2018年的一天,帮扶干部突然接到宋卫华打来的电话,说自己卖出去一个大葫芦,除去成本大概能挣60元钱,而且买家还留了他电话,说以后有需要时可以长期合作。宋卫华的激动和喜悦之情隔着电话线都能感受到。
就这样,宋卫华凭借自己的“绝活”,在家里做起了“葫芦生意”,整个人也变得自信乐观起来。过去,宋卫华经常早上九点多还在床上躺着,现在,不到八点他就开始工作了;以前,别人和他交谈时,他话少经常冷场,现在,他逢人就说自己的葫芦生意。
“每天从早忙到晚,生活充实了,也不胡思乱想了。卖葫芦每年大概能赚一万元左右,家里的日常开支就够用了。”一个小葫芦,不仅让宋卫华尝到了手艺活的甜头,也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他说,只要自己还能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邢婷婷 通讯员 陕西省兴平市纪委监委 许永 李芸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