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则徐家书》看他以作风、家风、民风建设为核心的廉政观
打印

内容提要】:《林则徐家书》是林则徐与家人、亲朋之间的进行思想交流重要著作,作为私人交流的文体形式,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林则徐的基本思想。本文以《林则徐家书》为研究对象,对体现林则徐廉政建设思想重要方面的打造优良的家风、树立良好的作风、培育干事的民风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民族英雄和爱国者。他历官十四省,陕西便是其中一省。他到陕西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林则徐于道光七年闰五月初三日(1827年6月26日)抵西安任陕西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任职约半年时间;第二次,林则徐赴戍途经陕西西安,时间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上旬,当时,林则徐因患疟疾,暂留西安调治,七月初赴戍,在陕西约三个月时间;第三次,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一月初四日,清廷命布彦泰为陕甘总督,未到任前,由林则徐以三品顶戴署任。同年十二月初十日,林则徐在凉州接署陕甘总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三月,清廷命林则徐为陕西巡抚,七月初九日,林则徐抵西安,接任陕西巡抚,十一月十六日,林则徐自十月以来,因患病未痊,清廷准假三个月,让他治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十五日,林则徐销假回陕抚任,三月十六日,清廷又命他为云贵总督。林则徐任陕甘总督和陕西巡抚近一年时间。林则徐三次到陕西,时间近二年,他爱国爱民、廉洁奉公、办事认真,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都能从林则徐的家书中清楚的体现出来。

家书又叫家信,是远在他乡的人写给家庭成员的书信。在多数情况下,家书都是离家的人用来叙述自己的行踪、状况及向家人问候以及家庭的回复的信件,它用于亲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带有浓郁的亲情色彩,是人们内心的真情表达的重要文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家书,它往往将家事、国事、天下事揉于一纸,“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吾父素不通外信,今有家书,心然国中有事。”2“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3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训思想及闪光的人生哲理。家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浓厚的血缘文化,在维持家族亲情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作为反映一个人“立言,立德,立功”最为真实的文化载体,家书已经成为记录一个民族的成长轨迹十分重要的形式。由李金旺主编、王文放译,201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林则徐家书》,就是一部比较好的展现林则徐思想的家书专著,其内容情烈志坚,掷地有声,信笔抒怀,听凭记忆驰骋,字字有千钧之力,将个人风风雨雨展现笔端,脉络清晰地汩汩倾泻于读者的面前,再现了曾在陕西任职的林则徐本人对人生、对世间没有遮拦的人生感悟,客观的将作者最为坦诚的一面表现出来,可以说,《林则徐家书》是留给子孙或亲朋的一笔重要的精神遗产。林则徐的家书涉及的内容广泛,思想丰富,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林则徐“所立之言”,关于林则徐对优良家风的打造、务实作风的树立,良好民风的培育等廉政思想的独特认识,则是这部著作中一笔最闪光的思想财富。

一、治家以严,把打造优良的家风始终作为自己重要的廉政建设工作责任

廉政虽然属于政治思想范畴,这种政治思想在一般百姓的家书中很少涉及,但是,林则徐作为清朝封疆大吏,在《林则徐家书》这一部十分厚重的作品里,尽管“名臣林则徐心里只装着国家,没有一点私心——在家人父子之间,他也不谈论家常里短的琐事。”【4但是,在研读林则徐一封封家书过程中,无处不显露出他对优良家风培育方面体现出来的廉政建设的独到见解。

一是重教养,始终把培养“才德兼备”的家人看作是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家书,直接与家人谈论什么“廉政”这样十分严肃的政治话题,一般是不会自然顺畅的,但是,林则徐在写给家人的家信中,他围绕把后人以培育成“才德兼备,表里粹然”【5】的人为目标,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把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这样清正廉洁思想,不断地灌输到家庭教育之中,从家书真是体现了林则徐真实思想和目标追求。

在《林则徐家书》中,他十分重视家人的培育。林则徐注重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读书做官”,他是要根据实际,把后人培养成社会有用之人。林则徐在写给二儿子聪彝的信明显的体现了这种思想。“三个儿子当中只你天资最为愚钝,我固然没指望你成名,但是盼望你能成为一个老实敦厚的年轻人。”【6】在这里,一个“老实敦厚”,清楚地体现了林则徐把人能自食其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他对后人品格培养的基本追求,同时,也展示出他对那些读书、做官,都是为了光宗耀祖、贪图享乐的人的一种批判。

当然,林则徐下大功夫培养后人,当然更多的是为了让后人能成为朝廷做出更大贡献的人。为了实现这样的宏远志向,林则徐聘请“像这样的高手,不要说福州的读书人都推他为名师,只怕整个大清也很少有第二个人”【7】的姚老师教授儿子,当然,林则徐选择这样的名师,优良的品德自然是林则徐十分看重方面。其实,林则徐的这种价值观,在他对自己的学生培养上更能说明这一点:在《致郑夫人(论门生为谪戌代抱不平)》的信中,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林则徐把“个人品德学问”以“做官也廉洁奉公,严于律己”视为优秀的标准,更重要的是他把这一点看作是做“领袖”【8】的尺子。由此可见,林则徐在培养后人方面,不仅十分看重“才德”并举,同时,律己清廉更是他教育的最关键的内容。

二是慎交友,把树立清正廉洁的做人看作是成就未来的重要方向。林则徐是十分看重朋友亲情的人,但是,他不是不讲原则的与人交往,因为他懂得“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在他对后人的教育中得到验证。

在《训长儿汝舟(告知赴粤)》的信件中,林则徐借用路途“风大浪急,多少险恶”类比,“因而想到,人生路也一样险恶不断,不亚于这狂风恶浪,走上社会,如果不能先做到胸有成竹,站稳自己的脚跟,必然免不了要被狂风恶浪席卷而去。”【9】因此,林则徐教育后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选择朋友的道理你应该知道的。如果再谈到对于为人处世的道理,那么你应该做到时时小心谨慎”【10】,“朋友之间应酬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也要有一定的节制”,“即使同事之间也应该虚心和气相处”,“父亲我做官三十多年,也从来还没有对别人疾言厉色过”,“一有差错,不断自己遭殃,就是父亲我也难以预测灾祸”。 字里行间不仅透露出林则徐如何做人是一件难事,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更难的认知,因而得出“小心啊,小心啊”【11】的感叹。在《致郑夫人函(报告抵任)》中,林则徐在对夫人坦露心扉时,感概“做官不容易啊,做大官更不容易”,虽然在我就任钦差,“人们都因为我奉朝廷的命令来到广东,正纷纷的都要来庆贺我,然而,实际上地位越高,处境越危险”,“务必叮嘱二儿子为人处世千万要小心谨慎,切不可依仗父亲的势力,与地方官随便来往,更不可以干预地方事务”【12】。在《复长儿汝舟(禁止吸烟)》中,“又听说我儿十分好客,人们做客居住在外乡,朋友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要有选择地交朋友,在京城做官的人中,虽然大多数是有学问有品行的人,我儿所交往的朋友也未必都是坏人,但也不可不慎重,语言说话也应该谨慎小心。鸦片这样的毒品,更要杜绝,如果做不到,就不是我的儿子。”【13】一个封疆大吏,以这种与众心肠的方式,教育后人清廉做人的谆谆教诲,真是叫人感到惊叹。

三是认清自我,把培养自食其力的人最为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标。在林则徐的那个年代,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是为了光宗耀祖。然而,在林则徐看来,一个人活着,最重要的是能为社会做点事情,而不是只为了个人的名利。林则徐是一个善于“与书中的古人交朋友,使学业与知识有足够的长进”【14】的人,认为“做官的时候要时时刻刻为辞官归乡以后的日子做准备,不要贪图荣华富贵,不要留恋权高位重”【15】。在《训次儿聪彝(告诫督弟勤读)》的信中,根据聪彝十九岁“还是一个穿着青衣的秀才”,看来是缺少在仕途上有什么作为的实际,林则徐毅然建议“你如果能放弃学习文书,改学种庄稼,是我最觉得欣喜的。”【16】作为做了封疆大吏的林则徐,能对儿子提出这样的人生指导,这是何等了不起的决定。也许有人认为林则徐这样只是说说而已,其实,“我在江苏的时候,就嘱咐你母亲购置北边城墙外空隙的地方,建筑一幢别墅,并且购买了别墅周围合适种粮食的田地四十亩”,“就是预备给你与拱儿将来学种庄稼的打算”,“就从这以后放弃诗文,常常住在别墅里,跟随顾工学习耕田种庄稼”,“这就是生长在田园里的优秀的年轻人”【17】,这说明,林则徐把培养自食其力而非贪图名利这样社会有用的人是一个内心深处的思想抱负。特别是“农民处于四种民众的第一位,是世上第一等最高贵的人”【18】的认知,虽然这种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培养社会上真正有用的人,始终是他的最终目标。

其实,林则徐在50多岁时写了一篇“十无益”的修身帖,即“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为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恶无度,阴骘无益。”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治家严谨,教子有方,不失清廉的本色,也是他教育子女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一副留给子女对联,又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林则徐“利以义制,名以清修”的人生追求。

二、律己以忠,把树立克己奉公的务实作风看做自己廉政建设的基本追求

作风,是指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在《林则徐家书》中,从蕴含在他那发自内心的家书文字之里,我们不难发现,在林则徐在与家人与朋友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处处都可以发现,林则徐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克己奉公,勤奋工作,始终保持着对国家无比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一是忠君报国,任劳任怨为国家是林则徐的基本思想作风。《林则徐家书》我们几乎随处可以看到“对上可不辜负皇上的恩典,下可以不辜负祖宗的训导”【19】做官“不至于对上辜负皇上的高恩厚情,对下玷污了祖宗的名声”,“取得了科举功名,然而正是因为皇上的恩情浩浩荡荡,受到了宠幸,才得到这样结果的,并不是你真的才高富学,应该取得这样的地位。”【20】“手里握着重权,也多半是因为皇上对我的恩情深重,才会赐给我的,并不是真正有这么高德文才华和能力。”【21】这样感恩的文字,就是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冬,蒙冤贬谪伊犁的林则徐,面对在京诸友对自己的赎救,他还在给那些关心他的人的书信里,认为自己是“罪所应得,赎之一字不取言亦不忍言,况且一切皆关定数”,不能遽而上达,唐突圣上。林则徐一生对清廷无比忠诚,清廉为国,虽然与他得到道光赏识重用有关,但是,我们如果从问题的起因分析,关键还是他本质上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人。林则徐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时,因为河南南岸河堤缺口,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大水灾,林则徐直奏琦善的无能。为官清廉,不畏权势,行事果敢,不假情面的林则徐,导致同僚的猜忌、冷嘲热讽,林则徐对官场厌倦。道光元年(1821年)以照顾父亲为由辞官。然而,只有政绩卓越而没有任何背景的林则徐在道光帝特地召见以后,林则徐深受道光帝重用,林则徐始终坚持以感恩的心奋力工作来回报皇上的现实基础,他也成为晚清时期“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林则徐为李纲祠题写的对联)忠君为国的楷模。

二是忠于职守,“上筹国计,下恤民生”是林则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林则徐为了报效国家是一个舍得拼命的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以民族大义为重、勇于担当的真情流露,更是他留给后辈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致郑夫人(报告起居)》的信件中,已经五十多岁的林则徐,一到任“我刚到办公任所是,每天都办公到深夜”【22】。在《致郑夫人(促儿行期)》中,“我在广东官署里公务繁忙的很,觉得做官实在不容易,很想急流勇退,好回家去享受清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但是,“因为鸦片产生争端,与外国商人交涉,话说得嘴干舌苦,每天批阅公文,从造成一直到黄昏,几乎没有一刻的空闲”【23】。在《复郑夫人(报告禁烟)》中,因为“鸦片这一件案子到目前还没有结束,现在正在竭尽全力交涉。我为了国家为了民众,坚守此志,不扫除这渡槽,誓不罢休。外国人虽然狡诈,但我不怕。”【24】林则徐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林则徐优良的作风在他的家书中有很多更加具体的体现。作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竟然在《与弟元抡(商酌戒烟药方)》中,他竟然与弟一味药一味药精细的探讨“忌酸丸”戒烟的药方配置问题,并提出了自己制定的药方,“经过试验很有效果,只因为有烟灰和在里面,如果吞服后紧接着使用酸味的食物,能够让人肠子断裂而死去,所以取名叫忌酸丸”。【25】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林则徐还提出了“补正丸方”,将“这些药都做成细末,用蜂蜜搅和,做成药丸,大小如小桐树籽,用它来替换忌酸丸”【26】。林则徐还积极动员自己的后人,大力的开展禁烟运动。在《训大儿汝舟(嘱以简便禁烟药方传播乡里)》中,林则徐还要求大儿子推广“两个简便的戒烟药方,花费钱财都很少,而且得到的效果也很快。一个叫四物饮,一个叫瓜汁饮”【27】,要求儿子把药方及炮制方法快速照方抄录下来,“刊印三万张纸,派人在家乡散发,或许可使穷乡僻壤的地区,身份地位的人,假使有一丝知道悔改的念头,无论有没有钱,都可以立刻配这药方,就能将恶毒的烟瘾除去,还可以免除刑法所杀戮。”

对自己,林则徐总是不徇私利,扎扎实实。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东后便会同邓廷桢、怡良传讯十三行洋商“总商”怡和行洋商伍绍荣、广利行洋商卢继光,责令伍绍荣等,迅速向外商传达他的谕令,要求外商将鸦片尽数缴出,并写出“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的书面保证。洋商们不肯就范,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也百般阻挠。洋商头目伍绍荣还用“愿以家资报效”求解脱,林则徐面对这种贿赂,厉声痛喝“本大臣不要钱,要你脑袋”。林则徐的刚正廉洁,就连英国人也很佩服,认为“林钦差的手没有被贿赂玷污过”,“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财富著称”。林则徐在面对鸦片贩子敷衍、逶迤、贿赂、顽抗以至猖狂进攻,坚决与鸦片贩子斗争。由此可见,林则徐为了干好道光交办的禁烟钦差,他不仅仅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开创性的开展工作来描述,而是他处处是把禁烟当做自家的事不顾一切奋力的拼搏着。因而,林则徐在腐朽的吏治与烟毒猖獗横行的面前,他硬是把这场为国尽忠的大事,以“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决心和胆识,顶住重重压力,战胜种种诱惑,经过坚决的斗争,最终迫使英国鸦片贩子交出鸦片237万多斤【28】。林则徐干工作处处都能身体力行,样样都是一个内行。在河南、江苏、湖南、两广、云贵等十余省任职,他所到之处,关心民间疾苦,整顿吏治,兴修水利,赈灾救民,即使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发配到新疆后,仍以“宠辱皆忘”的胸怀关注民生,为民造福,先后修建了“坎儿井”和“龙口水渠”,新疆百姓称之为“林公井”、“林公渠”,还把林则徐推广的纺车称为“林公车”,把引进的树苗长成的绿林称之为“林公林”,这一切都说明这一点。由于林则徐勇于为国家和民族大义奉献自己的一切,处处无愧于时代和国家的重托,因而,他才在自己的一生中书写出如此壮丽的人生篇章。

三是脚踏实地,严于律己是林则徐优良的生活作风。林则徐从小就在父亲“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的言传身教与母亲甘于清贫的生活态度影响下成长。林则徐深刻懂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的道理,因而他一生始终保持严于律己的作风,以为官清廉,执法严明,被百姓誉为“林青天”,这在《林则徐家书》能明确的得到体现。

在《致郑夫人书(寄汇银两)》的信中,林则徐说,“我做到这个官职,一直以耿直清廉自律,从来不敢在自己俸禄之外多收一分钱”【29】,清廉做官,严于律己,是林则徐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挣钱不容易,家中能节省的就节省一些,就是这三百二十两纹银,也是我节省下来的,不能因为自己一做官,就将钱财视为粪土一般。”【30】他对自己的家人的管理也是这样一点也不放松。严格要求的生活态度不仅仅表现在家信的语言之中,在实际生活里,林则徐在各个层面都可以得到体现。在《致郑夫人(报告近况)》里,“只是开支很大,常常担心收入没法应付开支,而自己又发誓清洁廉正,绝对不可以在工资之外随意收取民间或下属一分一毫的钱”,目的是为保持“我们林家一代代都清白,这种不干净的钱我绝不会要一文的。”其优良的作风跃然纸上。

在工作中,林则徐自始至终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作风。清道光十年(1830年)七月,林则徐即将出任湖北布政司,他从襄阳乘船赴武昌,未到任就先发布了一封《由襄阳赴省传牌》的告示。《传牌》明确指出,“为传知事:照得本司自京来楚,现已行抵襄……所雇船只,系照民价自行给发,不许沿途支付水脚……伙食一切,亦已自行买备,沿途无须致送下程酒食等物。所属官员,只在本境码头接见,毋需远迎……倘有借名影射,私索脚站规及一切供应者,该地方官立即严拿惩办,不得稍有徇纵。”【31】林则徐宣布途中一切费用自理,当地官员不得用公款逢迎阿谀,不准迎来送往,劳民伤财,更不准借机从中得利。如若违犯,立即严办,不准徇私枉法。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办、销毁鸦片。他深知钦差大臣的重要性和工作的艰巨,为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林则徐刚刚行至京郊良乡时便发出《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在传牌稿中首先说明,“第一,此行未带官员供事书吏,只有勤杂服务人员10人,更无前站后站之人,若发现假冒,拘捕惩办;第二,为了不打扰地方,不增加百姓负担,从北京到广州,沿途所经州县驿站,交通工具自行解决,自付费用,不许在各驿站索取分毫;第三,所有借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等高档食品,以节糜费;第四,严禁身边工作人员收受红包馈赠。”最后,传牌强调“言出法随”,要求沿途各州县驿站官吏严格遵守,违者严惩。体现了林则徐的正派作风和严肃态度。

如果说这些告示的发出是一种形式上显示林则徐成为廉吏的决心的话,那么,林则徐在戌边新疆时的一则故事则反映了林则徐真实的内心世界。按照清朝的规定,贬谪官员戍边旅途费用应该自己承担,但是,由于位居高官多年的林则徐并没有多少积蓄。福州一位苏姓富户出于对林则徐的景仰,看到林则徐连戍边的费用都很困难,便自愿出银以解林则徐燃眉之急,当时,林则徐尽管十分感谢这位好心人的慷慨相助,但他不肯冒然接受他人财物,而是以自己的房契作抵押。对这笔来之不易的钱款,林则徐一路省吃俭用,在秀江阿齐乌苏灌溉中,他把积攒下来的这些银两主动捐献出来承修整个最艰难的渠首工程【32】。由此可见,林则徐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是何等严格,这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晚清时期,这种作风是多么的可贵。

三、真正干事,把培育优良的民风建设强大的国家作为廉政建设的人生梦想

《林则徐家书》虽然记录的是林则徐他与家人、朋友和社会人之间的交流的思想信息,但是我们从十分真实的体现林则徐个人思想的家书中,真切的感受到作为封疆大吏的林则徐,为培育优良的社会风尚,在建设强大国家人生梦想中,变现出的真诚为人、真正干事“大事难事敢担当”责任意识。

一是把提升人的素养视为推进民风转变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优良的社会人素养的提高。家书作为家人朋友之间的思想交流,我们总能从林则徐这些交流中感受到,林则徐作为高瞻远瞩的民族英雄,处处都能发现他在培育优良的民风培育,为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远见卓识。

林则徐在《复张儿汝舟(训谕修学)》的信中教育大儿子,“稳重守成,才能保持平安康泰,千万不要以为做官就对人骄傲气盛,而用功的重点,尤其要多读圣贤书,否则,容易滑入到下流中去。古代做官的人既优秀而且肯努力学习,我儿你做官还没有达到优秀,就能夜郎自大,抛弃书本吗?”【33】短短数语,作为朝廷的封疆大吏的林则徐,真诚的道出了一个他关于有效提高人的素质与推进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关联。

当然,一个人的重要思想的形成,都有他特定的历史渊源。科举时代的林则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就是因为有父亲的精心培育,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14岁中秀才后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父亲的谆谆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正是他的自我体验,才有他看重推进社会进步必须提高民众素质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在腐败盛行的清朝晚期,出身卑微,没有靠山,没有背景的林则徐,在官场上一帆风顺,得到道光帝的赏识,为人民、为国家成就了一番事业,在官场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他明白,过硬的才学才是改变社会不良风气的关键所在。的确,林则徐在短短40年的从政生涯中,能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云南乡试正考官,直至浙江杭嘉湖道、江南淮海道、江苏按察使和湖广总督,为国家,为民众立下显赫的功勋,勤奋学习,兢兢业业,这是他取得斐然政绩的关键所在,这是他为什么一直以家庭教育切入,不断推进民风转变的根源所在,这也是他多年来置身官场屡屡取得政绩累累政绩的思想体现。

二是把弘扬奉献社会精神视为实现民风好转的重要步骤。不计私利,爱国奉献,这是封疆大吏林则徐一生践行的思想。从个人讲,林则徐是国家有恩于自身的国家重臣,为国奉献是理所当然的事。在《致郑夫人(论英夷兵船游奕情形)》中,“我明知道禁烟工作妨碍外国奸商的巨大利益,必定会有困难,但毅然决定地担当起责任,不敢稍微存有畏缩的心理,因为身体许给国家,只追求有福于国家,又利于民众,与民众除害。自身的生和死尚且付之度外,诽谤和称赞更来不及去计较了”,这是因为林则徐“受到皇上特殊的知遇之恩”,“虽然为国捐躯,让水淹没头顶,也不足够报答这恩情的万分之一”【34】。对于林则徐的为官为人,同科进士程恩泽评价林则徐“为政若作真书绵密无间,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意思就是说林则徐在为官从政方面谨言慎行,克己奉公;对待老百姓却能十分亲和,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林则徐对待孩子也丝毫不马虎,即使在面对前路困难重重的禁烟活动时,他也时刻牢记叮嘱自己的孩子清白做人,谨慎做事。这些评述清楚地体现了林则徐关于培育优良民风朝廷官员如何做的问题。

其实,林则徐在两广总督任上写下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楹联,这不仅是他自己为人的勉励,对家人的要求,同时,这也是他借此警醒世人要有“尽日竹风谈法要,忘机鸥鸟恣飞还”的清静、平和的心态,杜绝私欲,做一个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可用之才人生理想。

三是把树立做官为民的社会担当意识视为从根本上培育良好民风的基本切入点。林则徐是一位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的清朝大吏,他一生一心为了国家,与世俗不染,正是他勤廉为官的具体体现。

1841年,林则徐在被贬途中,在接到道光帝的谕旨,要他推迟赴伊犁,先到河南开封去协助治理水患。林则徐接到谕旨后奔赴开封城,立即投入治河工程,在日夜奔波,亲自督率民工挑土筑坝艰辛努力6个月,1842年3月19日,坝口终于合龙,制住了水害,作为一个被贬谪的官员,为了国家,为了民众,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干事,这种担当意识不仅是林则徐自己践行的思想,它也是林则徐倡导和培育的优良风尚。其实,林则徐这种思想在《林则徐家书》的信件中有很对体现,就是在多年戍边从新疆刚刚回到京城的时候,当林则徐接到皇上要求暂时代理陕西省的巡抚,并命他先去甘肃省,他感受到“番邦的事务很紧急”,林则徐毅然放弃将要来京看望自己的夫人,“就立即起程上路”“日夜兼程地感到甘肃”【35】,告诉家人“以后,如果有家信寄给我,就寄到陕西省巡抚官署就可以了”,【36】在这封信里,切实地展现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种一心无私为国家的情怀。这种浩然正气正一代又一代的影响着我们中华儿女。

不计得失为国家,林则徐算是历史上典型代表。在戍边过程中,林则徐时刻不忘给国家做贡献,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林则徐向布彦泰将军提出开垦荒地的要求。从1843年秋天开始,林则徐以他衰老的病躯,不辞劳苦,当起了“愚公”,负责开垦惠远城东边的阿齐乌苏荒地。要将不毛之地变成可以耕种的良田,林则徐带领民工,挑挖沙石,建坝筑堤,耗时一年零四个月,用工10万余,最终修成一条6里长的主干大水渠。水渠修成以后,为当地垦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到1844年11月,林则徐已开垦了大量荒地:阿齐乌苏地区33350亩、阿勒卜斯地区161000亩。林则徐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许多人,就连新疆最高官员,满人布彦泰,在林则徐的垦地成功后,给道光帝写了一个奏章说林则徐到伊犁劳绩可嘉,是一位好官,平生所见之人,再也没有比林则徐更好的了,要求对他既往不咎,重新起用。这说明,林则徐的作风在引领社会中产生的重要影响。

四是把强化法制观念视为确保优良民风不断延续的基本保障。不畏艰难,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积极推进司法腐败改革,这林则徐身上也有明显的表现。在广州,关于平息盗劫问题,林则徐针对“广东省的旧习气”的重重困难,根据“官府要想捕拿盗贼,必须先出赏钱花红,盗贼越是出名就越需要多拿出赏钱来,如果稍微有些吝啬,就无处找到并且买通提供线索情报的人”,“况且赏钱越多,解送犯人,审办案件,所需要的费用还很多”,“我担心这样下去,会一点点开了亏空挪借的风气”等司法腐败的恶劣风气,封疆大吏林则徐承诺“务必要大力整顿,不至于使自己陡然只说空话”。【37】

在《复从弟啸泉(告知追夺张石氏诰封始末情形)》的信中,林则徐面从弟啸泉关于自己对张石氏追要钱款这一案子处理的“实在不够公正恰当”(一六八)的质疑,根据“我弟你与张石氏结为邻居,才不过三四年,关于她从前的家世,想必不是知道的很清楚,仅仅听她的一面之词,不怪你为她打抱不平。”【38】林则徐在工作繁忙之中,他依然从头到尾的把这一案件的调查和基本事实详细向弟做了分析性的回复,并劝导“我弟你居住在家乡,不适宜管这些闲事,那个是错误的,哪个是正确的,自然会有官府去审查判断,容不得你过问。古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屋上霜。”【39】林则徐这样的回答,虽然表面上看不是怎么正确的观点,但是,他这样的严厉的教育家人、亲属不要干预司法无意是值得称赞。

关于家事,林则徐也注重用法律的手段处理问题。1847年正月,林则徐在西安的陕西巡抚衙署为三个儿子写立分书,即《析产阄书》,他嘱咐儿子,“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他还告诫:“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所云‘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要记住韩愈的话,辛劳勤俭,才挣下这份家产,不要迷惑心智,忘记当初的艰苦),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子孙矣!”曾国藩在闻得林则徐家书后说,“闻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40】可见,林则徐关于如何做官和教子做人等方面的思想对清朝高官曾国藩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这种为官之道对后人产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参考文献

【1】杜甫(唐):《春望》。

【2】冯梦龙(明):《东周列国志》。

【3】袁凯(明):《京师得家书》。

【4】李金旺主编、王文放译:《林则徐家书》,外文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的,第00五页

【5】(邵纯:《封疆大吏林则徐》,海峡出版集团丨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3月,第39页)

【6】-【27】李金旺主编、王文放译:《林则徐家书》,外文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二一五页、第 二一六页、第二一二页、第0一四页、第0一四页、第0一五页、第0一0页、第0二七页、第0三一页、第0三二页、第二一六页、第二一六页、第二一六页、第0三五页、第0六二页、第0六三页、第0一九页、第0五0页、第0五六页、第0八九页、第0九0页、第0九五页。

【28】向贤彪:《为官当学林则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1-10)

【29】、【30】李金旺主编、王文放译:《林则徐家书》,外文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0三五页、第0三五页。

【31】林则徐全集编集委员会:《林则徐全集》第五册文录卷,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邵纯,《封疆大吏林则徐》,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3月,第44页。

【32】顾俊彦:《水利大家林则徐》,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3月,第158页。

【33】-【39】李金旺主编、王文放译:《林则徐家书》,外文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第0六三页、第一七七页、第二二二页、第二二三页、第一九一页、第一六八页、第一七一页。

【40】顾俊彦:《水利大家林则徐》,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3月,第158页。

作者:钟昌斌,男,供职于陕西省岚皋县纪委监委。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化、历史人物和党史文化研究,撰写了六十余万字的有关研究文章先后在全国各种征文中获奖。此文于2015年受邀参加福建省纪念林则徐诞辰23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8年4月20日发表于福建林则徐纪念馆官网,有修改。


上一条:​论姚崇“尚廉勤为政以公”的吏治思想
下一条:谈召公的清正廉洁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