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打印

家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译文:“天下熙攘皆为名利而来,不看清(轻)世俗的功名利禄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屏蔽喧嚣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品读:“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他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还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那么增长才干又是为了什么呢?了解我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知识分子提倡的修养,作为内在道德实践与出世的宗教家所讲究的修养之不同就在于其强烈的入世精神。诸葛亮自不例外。《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这就是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

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其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对“致远”的执着。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淡泊”、“宁静”不是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力戒浮躁,最根本的是要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正确看待进退留转,淡泊处世,静心思考,磨炼意志,砥砺志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负重,方能担当重任。力戒浮躁,还要大力倡导实干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工作靠实,事业靠干。讲实话是硬本事,干实事是真功夫。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把个人进步与党的事业联系起来,脚踏实地、踏实工作,讲真话、报实情,不夸夸其谈、不脱离实际,扎扎实实干出实绩,实实在在让群众满意。

在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不其然间助长了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就更需要淡泊名利,涵养心性。以浮躁的心态来为人处世,终将会一事无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对青年干部来说尤为重要,我们有的青年干部斗志昂扬,做事干劲十足,也收获了不少鲜花和掌声,然而也有不少人在荣誉和掌声中迷失自我。年轻人需要实干,也需要淡泊名利的心境,年青干部要有“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的定力,以平常心对待荣誉和误解,某次评优不上榜、升迁不在列,不必伤怀更无需恼怒,牢记那不过是实现远大理想过程中的副产品,坚定理想信念,只顾风雨兼程,不为虚名所扰,不为俗利所诱,这样我们才能做改革路上的优秀青年先锋,带领更多的年轻人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青年队伍的力量。


上一条: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
下一条:勤敬明理 终有所得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