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丝路遗产”继续行走
打印

欣闻西安将汉未央宫、唐大明宫、大雁塔等五处古迹遗址,列入中(中国)、哈(哈萨克斯坦)、吉(吉尔吉斯斯坦)“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之中,着手规划建设丝绸之路博物馆。丝路作为非物质“遗产”,精神上的纪念和传承,能唤醒祖先留存在我们身上的“行走基因”。

从长安到罗马,这条横贯欧亚、绵延万里的丝路,立刻就能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让人想起筚路蓝缕、九死一生从历史风尘中走来的行者:张骞和玄奘。《陕西乡贤事略》记载:“张骞跋涉于冰天雪碛之中,困顿于酪食毳衣之乡,往往数日或数十日不得食,备历艰难困苦,所至宣汉盛德,西域诸国始知有汉。”诚然,张骞所承受的不仅仅是旅途的异常艰辛和生死考验,而是茫茫西行探路途中心灵的煎熬。当时的西域,人们知之甚少,有的只是千年前的传说,要穿越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天山之险,去路漫漫,情况不明,生死难卜,生活在卫星通讯发达和“汽车时代”的人们,是无法体会和想像那样的心灵苦旅。

玄奘西访求经,不仅经历了人们熟知的苦难,要常年面对只身于人鸟俱绝、四顾茫然戈壁沙漠上的孤独,还要应对强烈高原反应带来的莫名恐惧。玄奘所至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四千米以上,兴都库什山达坂则在六千米以上,这里常年高寒缺氧,极限温度在零下40℃以下,这就是《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小头痛”和“大头痛”,用这样的生理反应作为地名,表达切身感受的同时,也包涵着心理上的恐惧,《异物志》这样描述当时人们对高原反应的认知程度:“经之者身热头痛。夏不可行,行则至死。唯冬可行,尚呕吐,山有毒药气之所为。”“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大漠雪山,荒原激流,富贵功名,什么能挡住、能留住一个寻梦者17年的脚步?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脊梁”,这也正是丝路精神!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梦想,需要这种“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需要一股闯的精神、冒的劲头,需要为梦想排万难、犯万险、百折不回的毅力。近日,陕西学界和官员畅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首个自贸区、西安领事馆区,争取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落户等,让人由衷地高兴,看到了争做“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和先行者的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站在丝路的起点,仰望祖先矗立在我们面前的精神之峰,带上这份民族“遗产”,路会越走越长,梦想也会跟上脚步。


上一条:感受福建的和谐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