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新歌
打印


  农历正月,记者踏着融融春雪,在新世纪的第一春,走进了著名的枣园。汽车沿着宽阔的柏油马路行驶着,飘飞的)花仿佛一只只玉色蝴蝶在车窗前翩跹。陪同采访的枣园镇镇长李邦平朗声介绍说,党中央在枣园时,这里还是个只有两三千人口的偏僻小山村。如今,这里已成为宝塔区政治和经济双重意义的重镇。特别是“九五”期间,枣园镇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呈现出农、林、牧和第三产业齐头并进的态势。人均纯收入达1850元,比“八五”末增长了一倍,实现了路、电、通信“三通”,村村有卫生保健室,村村有学校,村村有文化站……是的,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么多的成就,镇上的那些“小康建设先进党委”、“农村组织党建工作先进党委”、“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等市、区授予的荣誉从何而来呢?

秀美山川

  “记者同志,你看,前面就是枣园的地界了。”在司机的提醒下,我急忙向左侧的车窗外望去——只见道路两旁的田野中成片成片的塑料大棚扑面而来,在迷蒙的雪影中冰雕玉琢般美丽,很轻盈又很凝重。镇长说,近两年镇上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林果和大棚蔬菜两大主导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就说这大棚菜,1997年时,全镇一共才有50座,现在光盐店则村就有176座,户均一座,全镇已经有650多座,产值达480万元。枣园人在这项产业上尝到了甜头。如今枣园人柴米油盐靠大棚,孩子上学靠大棚,买彩电、摩托靠大棚,有的人还靠大棚买了车。今年,镇上将努力加大这项产业的科技含量,重点推广多位一体大棚雪集养殖、种植、沼气为一体雪,争取让大棚总数突破3000座。说话间,汽车已拐上一条山路,在窄窄的沟里绕行。这里叫庙咀沟,是枣园镇的一个流域治理示范点,也是宝塔区和延安市秀美山川建设示范点,治理工作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沟绕着山,山抱着沟,要看到流域的全貌就要上到最高处的望台。司机加大油门向山顶冲去,可终因路上有暗冰,被迫在一个陡坡前停了下来。为了一睹流域的壮美景色,我们踩着积雪奋力向山顶攀登。

  终于登上了最高点。放眼望去,整个流域群山苍茫,万壑皆白,几乎每一座山头都显示着人们战天斗地的业绩:缓坡处梯田层层如银蛇缠绕,陡洼上鱼鳞点点似碧江落雨;已经绿化的山坡上,松柏刺槐傲雪挺立,而苹果树则枝杈舒展,已经泛出隐隐的绿意。好一派北国风光,这分明就是枣园人民用汗水创造的一幅人间奇观啊!

  年轻的镇长站在山畔上,任凭寒风吹乱一头黑发,他指点着这一派江山,侃侃地介绍着。庙咀沟“秀美山川”示范流域总面积达8郾4平方公里,流域境内四个行政村的农民群众积极响应江总书记“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每年秋冬都要进行大规模的会战劳动,植树造林,兴修农田,筑路打坝,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光是庙咀沟,全镇像这样的点有6个,其中已有4个建成了市、区明星流域。“九五”期间,全镇果树种植总面积达到1.2万亩,基本农田新增了7000亩,人均2.5亩。1996年,全镇果品产量只有1200吨,2000年果品产量一下子冲到了2800吨,“八五”末人均产粮400公斤,“九五”末人均产粮突破了500公斤。

  听着镇长的话,望着这一派壮美景色,我真不知该用怎样的话来赞美这块土地上英雄的人民。我分明已经看到了那千山万壑间人欢机唱的热烈场面,看到了硕果累累、麦浪滚滚的丰收景象。为了建设秀美山川,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又开始了新的拼搏。是啊,历史的辉煌毕竟已经成为过去,今天的枣园人民正铸造着新的辉煌。

两个农民

  下得山来,汽车又载着我们来到了舍饲养羊大户米怀荣的养羊基地。在枣园,后续产业羊子生产已由放牧式转向舍饲圈养,全镇舍饲养羊户已发展到103户,共有羊子1058只,达到了“百户千羊”的目标。49岁的米怀荣是枣园镇酸刺沟行政村的村民,1999年,他自筹资金30万元,承包荒山500亩,开始种草种树,搞舍饲养羊。老米虽然是一个农民,但他很讲科学,十分重视养羊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他所采取的混圈饲养办法,非常有利于羊子的繁殖。每只羊每年最少下一只羔,有的还生对羔。所以,他的羊舍中,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生命诞生。两年下来,羊子就由100只发展到了300只。去年春,光羊绒就卖了4万元。

  记者数了一下,这个基地有暗圈(能遮风挡雨的圈)7个,明圈(露天圈)5个,全部是砖木结构,还有两个直径3米左右的大青贮窖。除了种草,米怀荣每年还贮青饲料10万公斤,用于冬季喂养。在一个暗圈中,记者看到几十只绒团似的小羊簇拥在一起,你挤我扛地欢闹着,特别可爱。正在喂羊的饲养员一边将散发着浓浓的酸甜味道的青贮饲料从袋中倒进羊栏,一边告诉我们,老米又到城里请教“羊专家”去了,一时半刻回不来。等不回老米,不免有些遗憾,这样一个有胆有识的人,一个新时代枣园农民的代表,他的言谈举止该会展示怎样一种风采?

  庆幸的是,这种遗憾很快便得到了弥补,我见到了另一位令人敬佩的枣园农民——酸刺沟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李长久。当我们走进李长久家宽敞整洁的院落时,雪已经停了,天空还透出了暖暖的阳光。李长久正拿着两把修剪果树的大剪刀,准备上山去。李长久的事,记者一到延安,就听宝塔区的同志讲起过。这位70年代的群英会代表,在这个山大沟深的地方苦苦奋斗了几十年,惟一的愿望,就是要把乡亲们引上一条富裕之路。1975年,他就办过石灰厂,从1989年开始,他逐渐把目光投向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先后率领乡亲们新修农田170多亩,打了两座坝,拉通了电,修通了村上的公路和三条生产道路。如今,全村人均有了1郾5亩基本农田、1.4亩果树,约一半村民盖起了新房并安装了自来水管。

  环视李长久的家,窑洞粉刷得雪白,炕围和地上都贴了瓷砖,窑里有衣柜、沙发茶几、电视等,已完全不像过去的农舍。憨厚的李支书,由于多年的劳作,瘦瘦的身子有些佝偻,但紫红色的脸膛却显得格外精神。当记者夸他光景过得好时,他笑笑说:“我这不算甚,村里比我强的人家多了。”

  不经意间,记者发现,面前的茶几上摆着两种香烟,一种是金卡“延安”,一种是红盒子的“延安”。同来的镇人大主席说:“他这是老习惯,不肯沾公家的光啊!当支书多少年,光这点群众就特别服他。”镇长还讲了两件事。去年,李长久和村主任到深圳出差,为了省钱,连旅馆都舍不得住,而住在一所院校里。饭钱太贵,他们就只吃个半饱。就这样,两人走了一趟眼花缭乱的深圳,总共才花了1000元。就这么两个“抠门儿”,却为村里办了大事,争取回资金4万元,为村里建起了一所漂亮的希望小学,50多个孩子从此告别了破烂的土窑洞。还是去年,为了给村里修桥,老李请交通部门的同志前来指导,事后留他们吃个便饭。招呼客人们都端起碗后,老李却悄悄地走出去,独自蹲在路边的大树下等候。其实,那只不过是一碗羊肉而已……

  听着一桩一件的事,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可爱的枣园人,可敬的枣园人,他们在接受时代赋予的新观念、新精神的同时,并没有丢掉传统的优秀品质,而是将二者融为一体,铸就自己拼搏、奋进、勇于创新的人格魅力。

  绿色住宅

  在枣园村,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建筑群,远看像窑洞,近看像平房,而进了里边,却分明又是楼房。这就是枣园人建造的新型家园——黄土高原绿色示范住宅。它是一种环保型实用性住宅,造价低、保暖性好,空间利用率高,占地面积小。在枣园,这种新型的窑洞已经建起了80孔,有14户人家搬进了新居。

  在村民马和平的家里,女主人热情地领记者前窑后楼地参观。只见窑门前用玻璃隔了一道墙,酷似楼房的阳台,窑内前半边是平顶,后半边是拱形,前后结合处还有一个浴室。主窑洞的左边还通着一孔窑,它一隔为二,前半是客厅,后半是厨房;主窑的后边有楼梯,沿梯而上可达二楼、三楼;二层楼的窗子就在一楼的房顶上,三层楼的窗子又在二层的房顶上,窑内暖和而又光线充足。从外面看,马家只有两孔窑洞,但窑套窑,窑摞窑,三层窑递接而上,实际上等于是6孔窑。女主人自豪地说:“我们5口人住这么大地方,有客厅,有卧室,有厨房,还有娃娃学习的书房,要咋宽敞有咋宽敞,和他城里人有甚不一样!”她还说,这窑冬暖夏凉,冬天只要四五天生一次火,所有窑里就暖烘烘的。在她家孩子的卧室,没有盘炕,而是支着一张和城里孩子一样的钢管床,床上铺着色彩明快的床单,两个笑嘻嘻的洋娃娃坐在上面,墙上像都市少年们喜欢的一样,贴满了体育明星和《灌篮高手》的画片,还优雅地斜挂着一把吉他。离开马家,我们又看了几家,家家都是窗明几净,彩电、VCD、电话、新潮家具一应俱全。

  目睹这一切,再想想过去陕北农民低矮的土窑洞,真有天壤之别啊!听说,去年有7位日本的建筑专家到绿色住宅来考察,一看这里的环境就喜欢得不得了,要求住在农户家。结果,一住就是一个星期,最后的评价是:这样的住宅在中国再过二十年也不落后。我由衷地称赞镇上的领导为农民们办了实事,镇长连忙说:“这可是咱程安东省长亲自抓的工程,绿色住宅的道路、围墙都是国家投资援建的,是党和国家关心咱枣园人,关心咱老百姓啊!”

希望之舟

  过去的陕北农村学校,基本上都是土房子、土台子、土孩子。而今在延安,人们都说,农村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枣园境内大大小小的学校多达25所,其中,中专、中学有4所,小学有21所,而希望小学则基本覆盖了所有行政村。同时,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年一步上台阶,教师队伍素质也不断提高,过去那种小学毕业生再教小学,中学毕业生教中学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整个教育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目前,全镇教育两级达标已经通过了省、市、区验收。车在路上行驶,远远的就看见枣园中学白色的教学楼高高地矗立在山坳边,在褐色的群山映衬下,格外显眼。走进校园,就听一阵清脆的铃声,下了课的学生们纷纷走出教室,欢声笑语顿时飞满了校园。在占地面积23亩的校园内,除了教学楼,还有一座两层的学生公寓楼,一排几十间的教师办公室,一个很大的操场,一条宽阔的跑道。中学校长说,这是镇上最大的一所中学,有40名教师,600多名学生。近几年来,随着“普九”,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教育质量逐步提高。过去,枣园的许多学生嫌镇上的教学质量差而不惜花很大代价租房子、掏借读费转到城里读书,但这几年,再也没有这种现象了。

  看着操场上生机勃勃的少年学子们,在温暖的冬日下如出土的幼苗,饱满而茁壮;再看看校园上空猎猎飘扬的红旗和高高的蓝天,无论谁,心中都会升起一种希望。是啊!这美好的校园,分明就是一只希望之舟,它承载着枣园的未来,也承载着陕北高原的未来。

  傍晚时分,记者来到了枣园旧址。早晨还下着雪的天,此刻却染着红红的晚霞。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和中央书记处礼堂,都静静地坐落在这里,朴素中蕴涵着神秘。当年由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备团的干部战士们修通的长达6公里的“幸福渠”,也静静地蜿蜒在那里,仿佛一首经典老歌,深情而不息地吟唱着。而院前那一片密密的银杏树林,高高地伸向天空,我想它是这篇乐章中一段新的高潮,歌唱的是一曲昂扬的枣园新歌。


上一条: 一路高歌——记子长县公安局局长赵军政
下一条: 飘荡在清平川的旋律——记延川县石油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刘抗美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