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碑立百年 德政耀后世
打印

地处秦岭南麓腹地、褒斜道峡谷中的太白县王家堎镇中明村,是陕西省宝鸡市廉洁文化进农村示范点,村里处处都有廉洁文化元素。

在中明村村史馆的一隅,静静竖立着一通高1.58米、宽0.8米的清代石碑。碑面整体素净,碑首、碑身均无纹饰,唯有文字刻于其上。在碑首有减地平雕的四个圆圈,圈内刻有“督宪牌示”四字。

就是这样一通其貌不扬的石碑,背后却蕴含着一段在当地广为流传的德政佳话。

清朝嘉庆年间,白莲教频繁在川、楚、陕等政府管辖力较弱的区域活动。随后,湖北荆襄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白莲教农民起义。清军历经九载持续围剿,才得以平定。

嘉庆四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名臣松筠,奉命前往汉中督办粮草。在经过红岩河时,松筠发现当地农田荒芜、民不聊生。百姓多年来不仅受到教民袭扰,当地的官兵也常按照惯例向百姓摊派运送弹药、粮饷等劳役,胡征乱敛、搜刮百姓。

松筠看到此情此景,心生不忍。为指导官兵按照规范筹集粮草,他在此地发布了一纸告示。告示指出,不得和过去一样向百姓胡乱摊派劳役,致使农业生产停滞。除此之外,告示还明确规定了官兵向农户征集夫役、骡马、米、麸皮、干草、鸡鸭等应该支付的价格。

对于粮草的征收方式,告示更是事无巨细地作出规定:要求米和麸皮在存入仓库时要用能倒尽的斗和斛来量,斛上面要用小木板刮平;负责管理仓库的差役不能将斗、斛混用,以免收购的多而入仓的少;称量干草不能用大秤来称,以免短斤少两……

此告示一出,红岩河一带的百姓赞不绝口,更有绅粮富户自发捐资将其刻成石碑,命名为“督宪牌示”,立于官兵必经之地老爷庙旁的道路边,以供过往官兵阅览并遵照执行。20世纪60年代,老爷庙被拆,这通石碑被就地掩埋,直到20世纪80年代当地搞基建时,此碑才又被挖掘出来并妥善保存。2016年,王家堎镇在建设中明村村史馆时重立此碑,为方便大家阅读,还将碑文内容誊抄在了展板上。

两百多年前的一则告示,因造福百姓而被立碑为记。这通石碑,也是大家为松筠而立的功德碑,承载着人们对德政的呼唤。

“松筠从王家堎路过,短短时间就发现了政之弊端,启示我们在工作时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王家堎镇一名党员干部有感而发。

这通石碑不仅教育当地干部要时刻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深刻影响了当地的民风——村民把这种规矩意识运用到了中明村的村规民约里。

中明村的红白喜事,直系亲属最高上礼200元,其他人上礼也不能超过这个数。置办酒席必须在20桌以下,一桌酒席连酒带烟花费不能超过400元。“如果有村民违规操办,大家总会拿‘督宪牌示’碑比照,告诫他们凡事都要按照标准办,不能坏了村里的规矩。”中明村党支部书记王海燕说。



下一条:两袖清风归故里 “不持一砚”留佳名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