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鲜明地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1]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党在延安的十三年是群众路线成熟和发展的十三年,同时铸就了伟大的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引领各级党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际,首先了解群众路线的历史由来,了解党的高级领导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对于搞好这次教育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一、群众路线的思想萌芽
“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方法,改造的方法,教育,兴业,努力,猛进,破坏,建设,固然是不错,有为这几样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2]毛泽东在五四时期就强调“民众的大联合”是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根本的一个方法”[3],同时也详细解释说:“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族唤呐,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4]毛泽东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结合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情,分析总结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众的大联合”,阐明了他在建党初期所形成的革命群众观,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坚持走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思想萌芽。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党的“一大”纲领指出:“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5]这里所说的无产阶级专政,即工人阶级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利益,透露出朴素的群众路线思想。
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党的一切活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6]在随后党的“三大”、“四大”会议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不断得到肯定和加强。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群众路线的形成及成熟
“群众路线”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李立三同志于1928年11月与江浙地区一些党的负责人的主要谈话之中。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明确使用了“群众路线”这一概念。1929年12月,《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提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与打仗一同作为红军政治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
1933年到1934年间,毛泽东写了许多关于经济工作的文章。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毛泽东严厉抨击了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认为无论是属于革命的工作还是属于经济建设的工作,都不能有官僚主义的气息,“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主张实行每一个工人、农民所喜欢接受的“群众化的方式”。[7]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许多著名的论断,如“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同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必须注意组织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8]1942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曾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路线和优良作风,正式写入“七大”通过的党章,标志着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群众路线已经成熟,并为全党所接受。
三、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
群众路线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党的高级领导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一系列精辟论述,为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都做了明确阐述。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1957年7月,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形象的比喻说:“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
1968年,毛泽东提出“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二)邓小平是继承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他在长期从事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继承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1961年10月23日,邓小平讲到“我们党对于群众路线历来的解释,正如毛主席讲的,无非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就是正确地反映群众的意见,然后正确地领导群众。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9]
1977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他讲到“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真正相信和依靠群众,细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一刻也不脱离群众。”[10]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11]
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在《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中阐述到“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我们大家都是从苦里过来的,经历过不少困难的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的时候也是很苦的啊!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12]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强调“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13]
1989年10月,邓小平高兴的讲到“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特别是最近10年,是真好,不是假好。对改革开放,人民是拥护的,人民看到中国是大有希望的。”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运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集中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果,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历史作出的必然选择。“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1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15]
(四)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与实践上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内涵。胡锦涛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面对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提出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一系列策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6]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7],突出了“真情实意”、“将心比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深情的告诫全党:“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所以,领导干部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系群众疾苦。”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012年党的十八闭幕不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第一个施政举措就是在12月4日,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今年4月19日,政治局又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一再强调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就是因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 。“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三、结束语
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的山水,记载着革命前辈的足迹和英名;延安的窑洞,蕴藏着炎黄子孙的理想和传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孕育出来的“延安精神”,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教材,也是一本实践教材,更是一本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教材。在延安的13年,“上自总司令下至伙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在延安的13年,老一辈革命家吃的是小米,住的是窖洞,穿的是粗布,物质生活可谓菲薄。然而,却有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层层封锁线,投奔延安,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延安有真理,有理想,有信念,有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延安精神”,虽然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地域环境,但它已超越了时空界限,具有永恒和普遍的精神魅力。当前,我们党正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需要我们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延安精神和作风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战胜困难,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注释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湘江评论》1919年7-8月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
[3]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
[4]《湘江评论》1919年7-8月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
[5]党的一大纲领
[6]见《绍义日报》2010年9月26日首页 陈福寿所写的文章《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形成》
[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91年,人民出版社第248页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91年,人民出版社第123页
[9]《邓小平文选》第一卷1994年,人民出版社第287—288页
[10]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1998年,中央文献出版社版第182页
[1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人民出版社第152页
[1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人民出版社第217页
[1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人民出版社第368页
[14]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R].人民日报,2003-07-01
[15]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R].人民日报,2003-07-01
[1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7]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