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发展写风流
打印

   坐落在泉城东郊的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坚持创新求发展,奏响了一曲现代化企业发展的新乐章:2004年济钢的钢产量在全行业排第9名,出口产品比例和出口中厚板排第1名,出口钢铁产品总量排第3名;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2003年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大奖。

   谈起济钢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济钢人都禁不住对党委书记、总经理李长顺竖起大拇指。是他,殚精竭虑,知难而进,引领济钢走向辉煌;是他,以自身高洁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每一位职工,在企业的大步跨越中写就了一位当代企业家的风流。

   “唯有发展才有出路,唯有创新才有前途”

   钢铁产品出口受阻、国内销售困难,拖欠职工两个月的工资和巨额的基金、电费、养老保险费……1997年底,51岁的李长顺临危受命担任济钢总经理。

   济钢的路在何方?又该何去何从?

   多少个日日夜夜,他没睡一个安稳觉,一个特大型钢铁企业的前途,38000名职工的命运,组织的信任、职工的期盼,一齐重重地压在他的肩上。他清楚它们的分量,更清楚自己只有前进,不能后退。

   在党委扩大会议上,在职工代表会上,在济钢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李长顺坚定地提出了发展的口号。他说,唯有发展,才有出路,唯有创新,才有前途!不发展就谈不上贡献,职工的利益也无法保证!

   在李长顺的发展思路中,实施精品战略无疑是济钢发展的关键。然而,创造精品,谈何容易!济钢是1958年大炼钢铁的产物,先天不足。就拿生产出口钢材来说,千挑万选,合格率还不到50%,当时,有人戏称“地瓜炉子烤面包”。再加上原来粗放式经营形成的习惯,追求数量、不讲质量。要出精品,真是太难了!

   李长顺带领全厂职工向一落后的工艺和习惯开战。工艺不行,改工艺,从最基本的操作规程入手,严格执行ISO9000系列标准,生产上精料、精炼、精轧,严格把关,谁出废品谁负责。恶习的扭转,不仅解决了轧废问题,生产出合格产品、精良产品,还大大解放了生产力。

   李长顺说:“产品出不了国门,就出不了厂门。”他的话激励济钢职工用精品敲开国际钢材市场大门。1999年,他们把日本客户请了来。日本客户带着怀疑的目光6次考察济钢。按日方标准,出口的钢板每米不平度低于6毫米就算合格,但济钢却控制在2毫米的水平,最后,一向苛刻的日本人说:“选择济钢,就是选择了最好的厂家。”

   如今,济钢出口产品的合格率达到了98%以上,而且济钢的所有产品都能出口。

   精品也为济钢巩固了国内市场。2001年下半年,国内钢铁价格每吨比上半年降了500元。很多企业产品大量积压。而济钢却依然“笑傲江湖”,不仅没有积压,每吨普碳钢板比其他厂家还多卖50元。

   精品让济钢绝处逢生,焕发出青春活力。鲜活的数字可以作证———

   五年来,济钢实现销售收入由51.2亿元增加到82亿元;实现利税由3.4亿元增长到11.4亿元;实现利润由1.75亿元提高到5亿元;职工的人均年收入从1997年的9206元提高到21000多元,翻了一番还多。

   “每天从求新开始”

   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李长顺的回答是:每天从求新开始。他提出了以包括精品战略在内的“五大战略”(低成本战略、精品战略、出口带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战略)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思路,为济钢这个老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活力。

   成本是企业的第一竞争力。济钢人首先立足现有条件对设备进行技术创新,使老系统焕发出巨大的力量。一炼钢3台25吨转炉年生产能力已由原设计的85万吨提高到260万吨的水平;中板厂年生产能力由30万吨提高到89万吨……在实施老系统改造工程的同时,李长顺又把眼光投向了未来,快马加鞭地实施新系统建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目前,济钢正在建设紧凑式、现代化的中厚板生产线和冷轧薄板、彩板生产线,一个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化精品板材基地即将崛起在齐鲁大地上。

   低成本的关键是降低消耗。近年来,济钢针对工艺自身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改造、配套和完善,以较少的投入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实现了节能优化,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五年来,济钢钢产量增加了80%,年耗新水总量却减少了652万立方米;吨钢综合耗能由1204千克标煤下降到813千克标煤,“九五”期间节能效益达19亿元。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的根本在于人,创新的根本也在于人。为激发人才的创新动力,在李长顺的倡导下,济钢推行“造场子(环境)、搭台子(机遇)、给位子(岗位)、树梯子(培养)、量尺子(考核)”的“五子登科”计划,使一批年轻有为的优秀人才走上管理和专业技术领导岗位;通过委托院所代培、校企联合等形式,3年来送培19名博士研究生和225名硕士研究生,每年对大专以上学历、毕业8年的人员进行3至5个月的专业和技能培训,造就了一批批技术骨干人才。

   “让党放心,让职工称心,让自己安心”

   作为集团“一把手”,李长顺始终坚信,一个企业,要有好的风气,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小气候、小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风和干部作风。他始终把“让党放心,让职工称心,让自己安心”作为座右铭,从自身做起,下大气力在企业倡导“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良好作风。

   每天清晨6:30,李长顺像时钟一样准时从家里走着上班,步履匆匆,一走就是近30多个春秋;节假日,职工们又总是在工程建设现场和生产现场看到他的身影。他常说:“做官先做人,做官只是一时一地,做人才是一生一世,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官”、“职工看干部,干部看班子,各级班子看总公司一把手,在济钢,大家都来监督总公司领导班子,监督我。”对自己和全公司各级领导干部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李长顺不但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严格要求。他经常告诫自己的亲属:“谁也不准利用我的权力和影响,在济钢获取任何利益!”李长顺在“真心做人、精心做事”方面的许多事迹,一直流传在济钢人中间。

   李长顺任济钢常务副总经理的时候,他的内弟在济钢焦化厂工作,对焦化厂的工作环境一直不适应,很想换换工作。但他知道姐夫的“脾性”,不敢说出口来,想通过老母亲做做“思想工作”。“我不能同意”,李长顺对岳母说,“咱是国家的人、党的人,不能有一点私心……”

   说起济钢的职工,李长顺的目光里写满了深情。他说,我深深地爱着济钢,爱着济钢的职工,他们是多么好的职工啊。

   因为这份爱,李长顺及一班人,把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当作济钢发展的重要基础来抓。他提出“把民主的口号唱响”、“群众利益无小事”,坚持凡是关系到群众利益和企业生产经营、长远发展的大事,容易引发矛盾、滋生腐败现象的敏感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都要提交职代会讨论或采取其他形式向职工群众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1998年,由他提议在全公司职工中进行了三次提案和问卷活动,收到建议12310条,逐条进行了落实。他收到一名普通职工反映工程建设中施工质量和浪费现象问题的来信后,批示在全公司开展大讨论,共征集到各类建议11840条,职工主人翁意识空前高涨。

   因为这份爱,李长顺提议建立了总公司领导公开接访制度,定期接待职工、家属来访。每次接访提前在公司的广播、电视中通知接访时间、地点,上访者不论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有的当场解决,有的带回来研究解决,不符合政策的,就耐心解释。对此职工群众无不拍手称赞。

   去年,济钢引进大学生研究生105人,在体检中发现3名大学生身体不合格,按有关规定可以辞退。李长顺得知这个消息后极为重视,他向有关负责同志专门交待:“他们选择到济钢工作,济钢绝不能抛弃困难中的他们,将其推给社会。他们身患疾病已经很痛苦了,再辞掉他们太无情了。先给他们看病,治好病再上班,刚参加工作没钱看病,账就记在我身上!” 三位大学生深为老总的胸怀与爱心所感动,他们眼含热泪纷纷表示,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尽快治好病投入工作岗位,报效济钢,报答总经理的关心! 这件事被多家媒体报道后,济钢人才网站访问量激增,一位在某大企业就职的研究生,不顾一切地放弃本来较优厚的待遇,坚决要求到济钢工作。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他如愿成为一名济钢人。

   走进济钢,红花、绿树、草坪,展示着一个现代化花园式工厂的希望和勃勃生机;炼铁炉前、轧钢机旁,钢花飞溅、火龙狂舞,工人们生龙活虎、干劲冲天。这干劲,生发自内心为厂为家作贡献的信念;这激情,源于心中为济钢腾飞而奋斗的“一团火精神”。而这一切,恰恰是对李长顺多年来“做官先做人”优良作风的肯定和回报。(通讯员 崔智涛 孔庆川)

  人物小档案:

   李长顺,男,1946年6月生,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67年12月分配到济钢工作,先后担任济钢党委常委、团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党委副书记等职务;1984年起任常务副厂长、常务副总经理、党委委员;1997年11月任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2002年1月起任总经理、党委书记,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中国十大时代新闻人物等。

文章来源:(中国廉政报道网)


上一条: 他从大湖走来
下一条: 反腐战士的无畏人生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