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到处说柳青

——评话剧《柳青》
打印

话剧《柳青》剧照

西安话剧院出品

“一个年轻庄稼人,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身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麻袋包着的铺盖卷,出现在渭河上游的黄土高岸上了。在雨里带雪的春寒中,他走得满身是汗。因为道路泥滑,他得全身使劲,保持平衡,才不至于跌跤。”这是柳青《创业史》中梁生宝的形象。

1951年5月,《中国青年报》创办者之一刘蕴华突然离开了北京,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陕西长安的皇甫村安家落户,在镐河畔神禾原上的古庙里,像个农民一样,一住就是十四年。这位刘蕴华,正是长篇小说《创业史》的作者柳青。《创业史》的问世,让中国文学界沸腾、让世界瞩目,中国文坛的视线一度聚焦陕西,聚焦陕西的“农民作家”柳青。

1978年,柳青去世。40年过去了,人们依然记得这位“脚上穿着烂皮鞋,裤腿上满是泥点子,手里拿着哮喘喷雾剂,没日没夜在村里和田里转”的柳青——西安话剧院重点打造推出了话剧《柳青》。

话剧《柳青》,讲述的是作家柳青为了创作反映农业合作化时期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毅然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并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举家搬迁到长安县皇甫村,一住就是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里,他把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完全融进了皇甫村这片土地,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创业史》中的人物原型王三老汉、王家斌、刘远福、郭安成、彩霞、雪娥,还是拜他为师的文学青年黄文海、革命战争年代的老同事韩健、说陕西快书的流浪艺人“快板王”等,都在他的影响下得到了精神的磨砺或升华;他的妻子马葳和女儿小凤,为支持他的工作则承受着家庭生活的压力与艰辛……十四年生活的丰厚积累,成就了柳青的创作思想和文学品格,也成就了艺术地记录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和农民精神风貌的鸿篇巨制《创业史》。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要鼓励文化工作者像当年柳青、杜鹏程那样,走进人民、了解人民、讴歌人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这句话我是听我们的人民作家柳青说的。人们说,如果你去农民里面找到他,分不清,你不知道谁是柳青,都一样。就跟关中老百姓一样,穿着啊、打扮啊,连容颜都一样。他就是长期在农民里面,对他们非常了解。中央的文件下来了,他就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该哭还是该笑,他很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党政干部也要学柳青,像他那么接地气,那么能够跟老百姓融入在一起。”

柳青是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柳青,话剧《柳青》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贯彻和落实,是我们对柳青文学遗产的继承和对柳青精神的颂扬。

话剧《柳青》由一级编剧唐栋执笔,一级导演傅勇凡执导,一级舞美设计师秦立运担任舞美设计,一级舞美(灯光)设计师刘文豪担任灯光设计,著名作曲家石松担任作曲,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服装设计师汪又绚担任服装设计。

这是继话剧《麻醉师》荣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五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双项国家级奖项后,又一部力作。

“你知道啥是幸福吗?幸福就是一辈子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合的位置。皇甫村的这片土地,就是我的位置。”舞台上,柳青掷地有声。舞台下,观众聚精会神。

该剧自上演以来,得到各方好评。让我们听一下来自各方的声音。

吴义勤(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柳青对生活、时代和人民放歌的理想主义精神,还包括他扎根民间的现实主义精神,还有独立思考的现实情怀,以及他坚实的人文立场,还有对文学的忠诚、对美的敬畏、对艺术的无限求索,在剧里都有具体的表现。该剧剧情设计很抓人,也很紧凑,构思也很巧妙,把柳青的《创业史》故事情节融入了现实生活情节,让小说中的人物走到柳青身边,和柳青共同发生故事,发生碰撞。这既是对柳青的塑造,也是对《创业史》的再创造和阐释。

刘平(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我认为话剧《柳青》成功了,这是一部激动人心的剧作,演出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话剧《柳青》的成功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的成功,情感上非常顺畅,让人真正在获得艺术审美享受的过程中对历史、对今天、对人物、对国家、对命运、对事业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思考。话剧《柳青》的艺术成就,体现的就是深刻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

王树增(著名军旅作家):这部剧是成功的,在舞台上立住了,至少表现在三点。第一,现实主义戏剧的佳作。现实主义戏剧这条路,现在走得很艰难,从《麻醉师》到现在,西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话剧《柳青》又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第二,从主题上讲,这部剧体现了信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老百姓谋福祉,《柳青》紧紧抓住了这个核心,这个核心也是柳青本人的信仰的核心。第三,舞台呈现符合剧本的特质和内涵,演员队伍很不错,西安话剧院的队伍具备这样忠于艺术、投身艺术的品质。

傅勇凡(话剧《柳青》导演):在普通人印象中,农民生活总是充满艰辛,但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农民也有他们的快乐。他们的生活可能困窘,但他们不缺乏真心性情。农民同样有爱恋、他们的讲规矩与好面子,这就是我理解的现实主义。

陈先义(《解放军报》文艺部原主任):柳青自己曾这样表述他的《创业史》,他说,“《创业史》是中国农民的苦难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他笔下的《创业史》,带着关中平原的泥土芳香,一出版当年就洛阳纸贵。直到今天,我们读《创业史》依然可以被柳青对土地和人民的特殊情感深深打动。他是写土地和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他自己真正成了土地和人民的儿子。如果说话剧《柳青》何以能催人泪下的话,正是因为作品把柳青的人生和《创业史》的故事以及皇甫村所折射的五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有机地融合一起,写出了一个作家与人民之间那种血脉相连的关系。

是啊,一部戏的成功何其不易,这份不易,正是艺术的现实担当与可贵之处。正如柳青自己当年写下的:“文学创作一定要有生活的真实,就是看有没有这回事;还要有艺术的真实,就是看像不像这回事。要将二者天衣无缝地捏巴在一起,靠的是技巧。所以呢,作家的肩上压着一根扁担,一头挑的是生活,另一头挑的是艺术,而这根扁担,就是写作的技巧。”

就让我们好好挑起这根扁担。


上一条:纪法小课 | 停止党籍和开除党籍是一回事儿吗?
下一条:纪检监察机关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开展监督检查 护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