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 | “三北”工程成为全球生态治理成功典范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

打印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组成部分。白芨滩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20到30公里,将沙漠推后了20公里,挡住了沙漠南移西扩,保护了黄河的生态安全。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平原着绿,荒山披锦,茫茫黄沙变绿洲……一道绵亘万里的绿色屏障,正守护着祖国的生态安全。这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个计划用73年时间建设的巨大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强调:“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三北地区如何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何说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记者采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有关负责人。

“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首童谣,真实描绘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三北地区被沙漠化侵蚀的场景。

三北——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这里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是我国林草植被最稀少、生态环境最脆弱、生态产品最短缺的地区。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05%,沙化土地总面积12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形成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

黄沙漫天,沙进人退。三北大地上的人民群众“四料”(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大量沙区植被被樵采用于基本生产生活资料,部分三北地区经济凋敝,物质匮乏,大量村庄、路渠、田园被沙侵蚀掩埋废弃。

“这一时期,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有4亿人受到荒漠化沙化的威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德乾告诉记者,如果放任荒漠化继续,不仅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受制约,三北地区以外的省区也会因频发的沙尘天气难以正常生产生活,甚至逐步陷入土地荒漠化的泥淖,生存空间不断缩减。

为从根本上改变三北地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三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印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揭开了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

“三北”工程涉及13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725个县,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5%。根据总体规划,工程建设期为73年,从1978年到2050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规划造林3508万公顷,建设任务完成后,可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73年的时间跨度,435.8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彰显着中国人治沙到底的决心意志,也让“三北”工程一举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三北”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三北地区有关省份考察,对加强“三北”防护林、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等作出重要指示。

2011年至2020年间,“三北”工程重点实施了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项目、规模化林场建设、精准治沙、退化林修复等项目,工程区营造林以每年千万亩的速度推进,国土绿化步伐显著加快。据统计,“三北”五期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527.12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44个百分点。

2018年,“三北”工程获得“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德国《世界报》评价:“这是一座绿色长城!”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随着“三北”工程的推进,三北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这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外出放羊,一场沙尘暴把我们刮跑了。父亲出门找了3天,才把我找回家。小伙伴却再也没了踪影。”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的儿时经历。他的家在毛乌素沙漠南缘。在蒙古语中,“毛乌素”意为“寸草不生之地”。

惨痛的经历,在石光银心中埋下了治沙的决心。他说:“世代饱受风沙之害,乡亲们的日子太穷了,不治沙就什么都干不了,没有退路。”

1968年,石光银当选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队长后,带领群众苦战3年,让家乡出现了第一片绿洲。1984年,石光银不顾亲友反对,成立新兴林牧场,承包治理3000多亩荒沙。就这样,石光银带领乡亲们一头扎进了海子梁荒沙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狼窝沙。

狼窝沙,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地表温度夏季高达60多摄氏度、冬季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要在这里把树栽活,难度可想而知。1986年,他们一战狼窝沙,失利;1987年,二战狼窝沙,再败。连续两次碰壁,让石光银开始意识到,治沙不能只靠蛮干,要讲科学。他带领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治沙经验,还向北京的专家请教种植技术。1988年,石光银带领乡亲们第三次开进狼窝沙。这一次,石光银用的是新学来的“障蔽治沙法”: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使沙丘不流动;在沙障间播撒沙蒿、栽植沙柳固定流沙;然后种下杨树苗……他们在6000亩沙地上搭设了总长度达800余公里的沙障。

付出的心血终于得到回报。三战狼窝沙,5.8万亩沙地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不仅如此,石光银后续承包的25万亩荒沙、碱滩也得到了有效治理。

三北地区地域辽阔,万里风沙线上各省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防沙治沙都是因地制宜,采取了很多方法,比如宁夏的草方格治沙、新疆的玉米秸秆治沙、库布齐的沙柳条治沙、打水钻治沙,都是很好的治沙方式。

在波澜壮阔的治沙史上,涌现出了很多像石光银一样的治沙英雄,他们以无私奉献为魂,铸起了一座座绿色的丰碑。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防沙治沙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绿色惠民成效显著,铸就了“三北精神”,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

“三北”工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八步沙,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因“出门八步就是沙”而得名。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还是“一夜大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如今,这里已成为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1981年,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年过半百的古浪县土门镇农民郭朝明、石满、贺发林、张润元、程海、罗元奎“六老汉”,不甘心家园被沙漠吞噬,联户承包了八步沙,要与沙漠寸土必争。

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和几把铁锨,他们开始了治沙造林。为了赶进度,全家老少齐上阵;为了省时间,索性卷起铺盖住进沙窝里;没有房子住,就在沙地上挖个壕沟,用柴草搭上个地窝铺住……

转眼到了第四年,那年春天雨水格外多,老人们种下的树苗成活了大半。望着一棵棵亲手栽种的花棒、梭梭长出了芽,老人们高兴地笑了。老人们在承包合同书上摁下了指印,他们约定:如果这辈子治不住沙,就让后人们去治。不管多苦多累,每家都要有一个继承人,一直要把八步沙管护好!

1983年3月,“六老汉”中年龄最大的郭朝明病退,31岁的郭万刚在父亲劝说下,辞去镇供销社的工作,带领第二代治沙人兑现父辈们的绿色承诺。2016年秋季,郭朝明的孙子郭玺从外面回来,成为林场第三代治沙人。

“六老汉”中4人是共产党员,6人都曾担任村组干部。42年来,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三代人,忠于使命、信守誓言,扎根荒漠、压沙造林,共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治理管护面积37.6万亩荒漠,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60%以上,形成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

“三北”工程横跨祖国半壁河山,地域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长、建设任务之艰,举世罕见。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工程建设很难推行下去。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三北”工程的重大决策。45年来,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关心和关注“三北”工程,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决策。

“回首45年的建设历程,‘三北’工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正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引领三北人民凝聚起伟大的‘三北精神’,致力改变三北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结果,‘三北’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干成。”冯德乾说。

“三北”工程启动以来,三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热烈拥护。三北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三北”工程作为地方重要的“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一任接一任、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奋斗。广大人民群众发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工投劳、承包造林,为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各行各业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提供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当地驻军和武警官兵在开展营区绿化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地方防护林建设。

“三北”工程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众人一样心,黄土变成金”“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石光银在谈起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余年经历时说:“这是中国共产党才能凝聚起来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人心向党。”

“‘三北’工程真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各行各业各部门协同共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这样动员和组织如此广泛的公民和社会力量参加如此浩大的生态工程。”冯德乾说。

“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随着“三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但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

“三北”工程启动实施后,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的原则,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程建设。一期工程开展以营造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重点地区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为主体的防护林建设,在农牧交错地带的长城沿线安排了近70%的工程建设任务。二期工程启动了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林、京包—包兰铁路两侧绿化、京津周围两市三地绿化等重点工程。三期工程重点建设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区域防护林体系,在东北三省、京津和西部8省(区)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在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河西走廊、新疆绿洲外围等重点区域,安排70%以上的工程建设任务,实行区域治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推进沙化土地治理。五期工程坚持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的思想,以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为主要任务,确定了18个重点建设区,规划了32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这是继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后,再次研究部署以防治荒漠化为主的新时代‘三北’工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亲自谋划,亲自布局,为工程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冯德乾表示,三北局将全面、完整、准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三北”工程攻坚战,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统筹“三北”工程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三北”工程区各级党委、政府,勠力同心,齐抓共建,推动新时代“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为促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条:“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纪实
下一条:永葆执纪者本色 驻国家发改委纪检监察组警示教育会侧记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