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区纪委着力“三转”突出主业显成效
打印

王益区纪委聚焦反腐倡廉中心任务,明确职责定位,突出主业主责,以改革的精神推动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执纪工作成效显著。

厘清职责抓主业,全面改革转职能。首先,区纪委把查办案件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职责,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坚持“快查快办”,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1—4月份受理信访件同比增长18%,初核增长75%,立案增长50%。其次,是突出主业,改变以往存在的配合、替代主管部门开展业务检查的做法,从常规性检查、全面性检查方式转向专案检查,发挥好“监督的再监督”作用。第三,对区纪委局牵头或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进行调整和清理。在参与的29个议事协调机构中,取消或不再参与各类议事协调机构16个,对确需参加的13个予以保留,切实避免出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职能“越位”“错位”等问题。第四,撤转并合内部职能科室,强化执纪。撤销党风廉政室、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案件室、执法监察室,新设立了党风政风监督室、信访与案件审理室、第一纪检监察室、第二纪检监察室。调整后,纪委编制、领导职数等均不变。

创新方法增实效,改进监督转方式。一方面,优化问题线索处置,执行分类处置标准,并对信访件实行三级分类台账,将实名举报的信访件和上级纪委下转的要结果件作为一级,分管领导直接参与案件调查,主要领导亲自定期督办;将内容具体、可查性强的匿名信访件作为二级,分管领导指导办案,提高成案律;将内容不具体、可查行不强的信访件作为三级,适时组织人员进行调查,不断提高案件初核率。同时,建立纪委班子成员办案包抓制度,将全区乡镇(街道)以及部门统筹进行划分,由区纪委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包抓单位亲自进行办案指导或直接参与办案,保证了办案的效率和质量,形成了全委办案的良性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创新监督检查方式,突出专案监督检查。一是针对问题多发易发领域进行专项监督检查。重点监督检查相关职能部门如教育乱收费、强农惠农富农资金的管理使用等情况。二是实行区纪委常委联系包抓乡镇区级部门制度。针对部分单位未设纪工委,纪检组的实际,采取约谈乡镇、街道及部门负责人、定期不定期明察暗访等方式,督促各项惠民政策、规章制度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三是利用元旦、春节等重要节假日腐败行为易发多发的节点执纪检查。狠刹公款送贺卡、年货节礼以及公车私用等不正之风,对违纪违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四是抓小抓早,注重教育预防。在严惩腐败的同时,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抓早抓小”,建立健全早发现、早处置机制,对一般性问题及时教育提醒,充分利用函询、诫勉谈话、组织处理等方式,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打招呼早处理,防止小错酿成大错。

强化自律先正己,摆正自身转作风。在改进工作作风过程中,王益区纪委把自己放到最前面,先人一时,快人一步。一是正人先正己。从机关用水、用电、用纸等小事做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机关会议、文件、简报及“三公”经费同比分别下降16.12%、21.3%、12.70%、8.8%。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打铁先练自身硬。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要有“五多”,即多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多回顾、多感恩;建立“四种意识”,即制度意识、执行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同时坚决纠正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工作漂浮、眼高手低、推诿扯皮等现象,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三是以身作则做表率。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纪委机关坚持每周两次集中学习,提出委局机关干部每天上班早到10分钟,下班晚走10分钟要求。领导班子认真查摆“四风”问题,深入居民农户走访听取意见,并对征求到的60余条意见逐一进行认真梳理,加以整改落实。


上一条:印台区:反对“四风” 正风肃纪
下一条:铜川市纪委教育实践活动有声有色扎实开展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