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打印

近年来,宜君在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按照市委提出的“创特色、比速度、争一流”总体要求,积极创新,大胆探索,先后创造性地探索建立了财政投资评审、效能问责、干群民主协商例会、述前考廉等具有宜君特色的制度,并积极完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对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领域和环节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建立财政投资评审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将财政资金投资作为重点领域,加强监管,组建了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制定了宜君县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办法》、《操作规程》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确保评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评审。评审中,既做到前移关口,弄清国有资产底子,合理控制项目投资成本,避免因设计不到位而造成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财政投资;又杜绝一些项目在编制预算时有意或无意存在漏项,提高了政府投资决策水平和部门预算的准确性。同时,拓宽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监督管理职能,参与国债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等7项国投项目的监督管理,防止部门点菜、财政买单现象。从2003年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到2012年底,全县评审县本级财政投资项目213个,报审投资总额21700万元,审减金额7600多万元,平均审减率为33.6%,提高了财政投资效益,确保了国投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二)建立效能问责制,推进机关效能建设。2006年,宜君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宜君县机关效能问责的若干规定(试行)》,涵盖了6个方面18条内容,对于工作拖拉、效率低下,工作平庸、措施不力,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盲目决定、失职渎职,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等方面内容作了具体规定,明确了线索来源、问责程序和处理方式。问责的对象主要是各乡镇党委、政府,县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各人民团体领导班子及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同时规定,各乡镇、各部门一般工作人员的问责由各乡镇、部门参照本办法组织实施。问责制实施6年来,问责小组先后对综合考核排名末尾的6个乡镇和9个部门进行了问责,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别查找影响工作滞后的原因36条,提出整改意见45条,并根据查找出的原因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相关责任分别给予了警示训诫、通报批评、取消评优推先资格等不同程度的处理。在全县各级各部门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激励和鞭策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勤政廉政的“助推器”。干部队伍事业心和责任感、紧迫感得到进一步增强,庸、懒、散现象得到基本革除,读书、学习的多了,进村入户搞调研的多了,为民谋利、帮民办事的多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创新性工作不断涌现,经济指标连年突破。

(三)建干群民主协商例会制度,推动村级事务阳光高效运转。坚持每季度定期由包片领导或驻村干部主持召开干群民主协商例会,做到村(社区)“两委”会干部和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向群众报告上一阶段村务工作开展情况并公布财务收支;村“两委”干部向群众公开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并向群众征求政策落实意见或建议;村“两委”会班子和监委会接受群众民主评议、质询。通过干群民主协商,有效发挥了村民“监督员、评判员”的作用,使村干部在面对面的质询中接受监督,实现了“村官民管”,增进了干群互信,密切了干群关系。

(四)建立述前考廉制度,提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依靠述前考试这一严肃手段,全面掌握述职对象存在的问题。这一制度的推行,既是对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的延伸,又是对述职述廉制度形式的丰富和创新,增强了述职述廉制度的严肃性和实效性,促进了纪检监察机关对述廉对象和所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的全面了解。

(五)完善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杜绝 “车轮子”浪费与腐败。为进一步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修订完善了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严令禁止党员干部使用公车旅游、访友等私驾私用行为;节假日期间,除值班、执行公务外,一律将公务用车封存在指定地点,确保公车使用有序。始终坚持公安、电视台、纠风办等多部门联合,采取上路巡查、调监控录像、查封存地点等多种措施加强监督检查,规范了购买审批程序,杜绝了违规采购。推行封条封存试点工作。去年共通报批评违规使用公务用车单位8个,约谈违规领导6人。今年春节、清明、五一、端午期间,共上报封存公务用车870辆,均未发现公车私用现象。


上一条:铜川市认真开展公职人员违规借贷申报工作
下一条:铜川曝光干部工作作风抽查情况 整治"慵懒散"动真格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