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一次跨越千年时空的相遇
打印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中外文物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丰硕成果。

近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承办的“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展览汇集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的文博机构,以及中国10个省区市13家收藏单位的84件套精美文物,讲述了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

铜镜联接汉朝与中亚

展览中展出了数枚公元前2至前1世纪的铜镜,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引人注目的是,这数枚铜镜是典型的汉式铜镜。

镜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最初的以水当镜到打制石器时代的石镜,再到四千多年前齐家文化第一面铜镜的诞生,镜子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中国有着悠久的用镜历史。《说文》记载:“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被称为“监”。最初的时候,镜子是用瓦片所制,所以那时的“监”字没有“金”字旁,直至商代初期出现金属铜,于是开始铸造铜鉴,此时的“监”字才有了“金”字旁,作“鉴”。“监”“鉴”的本意都是镜子。

《庄子》中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常常以镜鉴引喻一些人和事。当镜的功能与鉴的哲思相互碰撞融合,这件实用器物便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从此成为悠远精深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人文意象。

中国的铜镜出土在中亚等地区,并不是孤例,一件件出土文物有力地证实着中国和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深度交往。

中国典籍《穆天子传》中有一句话,“器服物佩好无疆”,意思是好的器物、服装、佩饰在各处都能受到欢迎。该书中就曾记载,周穆王到西方巡游,除了拜谒西王母,还见到许多西方的奇珍异宝,用了“器服物佩好无疆”来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

中国与中亚地区的交流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中国和中亚地区的正式官方交往有记载的则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建立直接官方联系,开启了政治、商贸和文化来往的第一个繁荣期。

这离不开一位伟大的古人——张骞。西汉使臣张骞出使中亚,推动了丝绸之路在官方层面实现全线贯通,也推动汉朝和中亚地区建立了直接官方联系。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到达的第一个中亚国家就是大宛。古代的大宛就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错的费尔干纳盆地一带。

根据出土的汉代敦煌悬泉置简牍记载:公元前74年,汉朝曾派人前往敦煌迎取大宛使臣送来的天马。而且汉简还记载,大宛曾经有300多人的庞大使团来汉朝出使交流,也曾经与大月氏等国家组成8国联合使团,密切推动了汉朝和中亚关系的持续发展。

汉朝和中亚之间的贸易交往除了天马之外,还有骆驼等。在此过程中,汉朝的丝绸、铜镜等传入大宛所在的中亚地区。

所以在中亚地区出土汉式铜镜,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除此之外,在阿富汗也曾出土西汉铜镜,有的铜镜上面带有汉字“君忘忘”主题的铭文。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中国工匠制作的“君忘忘”铭文铜镜,曾作为“友好使者”,来到阿富汗一带。

希腊“酒神”在中国出土

狄俄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以布施欢乐与慈爱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

“酒神”狄俄尼索斯是希腊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形象,在西方古典艺术中很受欢迎,却出现在了这次展览中。这次展览中最重磅的展品之一,就是被制作成展览海报封面的“醉拂菻”希腊“酒神”驼囊俑。这件出土于中国隋墓的文物,首次在北京展出。

2006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清理了一座隋墓,从墓志铭看,为隋代集州刺史、汝南公张綝和夫人薛世兰的合葬墓,“醉拂菻”希腊“酒神”驼囊俑就此出土。可以看到,在骆驼背的驼囊上,酒神狄俄尼索斯在两旁人簇拥下,似乎刚从狂欢中出来,驼囊侧面顶部有头颅高昂的武士。

古代史料将继承希腊罗马文化的拜占庭帝国称为“拂菻”,但是长期以来“拂菻”造型艺术的文物非常少见。近年西安考古发掘了三件“醉拂菻”驼囊,都出土于隋墓之中。尤其是这件“醉拂菻”希腊“酒神”驼囊俑的出土,带有清晰生动的“醉拂菻”艺术造型,另外,甘肃省靖远县出土的鎏金银盘上面也有着明确的“酒神”形象,这些出土文物鲜明地讲述着动人的文化交流往事。

为什么中国隋代墓葬会出现希腊“酒神”的形象?其背后是中西深度的文化交流。据文博专家葛承雍撰文,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率军征战,到达中亚和北印度,不仅在征服途中建立了许多希腊移民文化的城市,而且把希腊文化带入了中亚和巴克特里亚地区。希腊罗马文化很有可能就是那时从中亚地区传到了中国内地,中国的艺术作品中遂逐步融入了外来文化形象。这些实物确凿无疑地说明了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证明外来文化传入中土被接受后的独特风采与审美轨迹。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唐代年间的一桩往事。公元642年,波斯萨珊王朝被大食击败,国王伊嗣俟三世几经逃难,却未能幸免于难。他的儿子,也就是波斯王子卑路斯带领余部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逃,经过长途跋涉和24年的颠沛流离,辗转穿越了吐蕃、突厥的控制区,终于到达长安。深知聚散离合之苦的卑路斯,在长安与族人一起安定下来。卑路斯被唐高宗任命为右武卫将军,为唐朝十六卫将军之一。后来,卑路斯在长安逝世,朝廷批准其安葬于洛阳波斯王陵区。

卑路斯有一个儿子泥涅师,由唐朝朝廷下旨继承了“波斯王”的封号。679年,吏部侍郎裴行俭奉命送泥涅师返回吐火罗。707年,泥涅师重新回到长安,唐中宗授予他左威卫将军。最终,泥涅师病逝于长安。安史之乱后,波斯王室部分成员迁到四川。这个家族的后裔有一个叫做李珣的,成了晚唐五代时期著名词人,他有一首很有名的《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识自由身。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妙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可见,中华大地自古以来,就张开双臂欢迎一切友好人士。

跨越山海回到家乡的文物

此次展览中,有两件重头文物——北朝至唐代的彩绘贴金浮雕石床前档。说这是两件重头文物,不单是因为个头大,更是因为它们是2023年5月9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中国流失文物返还仪式的主角。

2023年5月9日下午,经中国国家文物局授权,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与美国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举行交接仪式,美方将此前查获的两件中国重要流失文物移交给中国政府——中国北朝至唐代的石档。

据悉,这两件石档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在一起刑事案件调查中发现,由检察官办公室和美国国土安全调查局查没。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与国家文物局密切协作,在美方职能部门配合下,成功实现文物返还。自2015年以来,美方先后5次向中国返还共404件(套)文物艺术品和1件古生物化石,此次是中美双方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又一次成功合作。

另外,展厅中还有一个展柜,专门陈列着8块残破的瓷片。几百年前,这些瓷器曾漂洋过海来到阿拉伯半岛,几百年后,通过联合考古再次被发掘出土,重新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不要小瞧这些瓷片,它们是故宫方面在阿联酋拉斯海马酋长国进行海外考古的一个阶段性成果。经过专家研究,明确了瓷器的年代和身份:它们的年代大概处于元末至明初,可以分为景德镇御窑的青花瓷片、龙泉青瓷以及德化窑的白瓷三类。专家初步认为,这些瓷片或许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成为明朝官方与该地区交往的珍贵实物。

10年来中外联合考古成果显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10年来,中外文物领域交流合作成果丰硕: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24个国家开展44项联合考古项目,在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等6国开展11项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与世界各国合作举办500多个文物进出境展览,等等。

此次参展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联酋方面表示,这次展览充分表现了丝绸之路上审美、技艺的演变,有助于各国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


上一条:触摸纪律的温度
下一条:“他给了戏剧生命,戏剧也给予他生命” ——走进天津曹禺故居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