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六院士 ——走进江苏无锡钱穆钱伟长故居
打印

恰逢冬暖,天朗气清,我驱车来到钱穆钱伟长故居。故居位于无锡鸿山街道七房桥村,是在钱家旧址上重建而成。只见眼前是一座江南院落,白墙黛瓦,门悬红底金匾“七叶衍祥”。门右有一大石,石上刻有“钱穆钱伟长故居”这几个字。故居格致典雅,有四进,第四进被辟为钱穆纪念馆,二楼为钱伟长纪念馆,静静讲述着钱穆、钱伟长心系故土、治学兴国的爱国故事和钱氏“一门六院士”的家风佳话。

永怀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钱穆(1895—1990年),无锡七房桥人,中国现代史学家、国学大师,治学出入经史子集四部。历任清华、北大、江南大学等大学教授。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定居台湾,196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毕生著述、讲学宗旨刻刻不离对国家前途与民族文化的关怀。钱伟长(1912—2010年),钱穆长兄钱挚长子,物理学家、教育家,原上海大学校长,中国力学、应用数学、中文信息学的奠基人之一,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踏入故居第一进,见一屏风,屏风上是钱穆与钱伟长的二十九世祖钱邵霖公像。屏风两侧为一副对联“啸傲腾瑞气、世泽著声名”。钱邵霖“亲见七代,五世同堂”,道光皇帝赐匾“七叶衍祥”,此一进即名为“五世同堂”。七房桥钱氏数百年来英才辈出,“一门六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伟长、钱俊瑞,中科院院士钱临照、钱令希,工程院院士钱易)世所罕见。

过第一进,侧边有一乐室,用光影活化了钱伟长的童年记忆:每天一到晚饭后,都有一个小时的音乐活动。他的父亲(钱挚)擅长琵琶和吹笙,四叔(钱穆)擅长吹箫,六叔和八叔则吹笛、拉二胡。大家合奏时,祖母、母亲、婶母和弟妹都围坐着欣赏,经常有邻居旁听,钱伟长就坐在一边打碗击板。回忆这段往事,钱伟长曾说:“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懂得要洁身自好,刻苦自立,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

经第二进鸿议堂,第三进是素书堂,曾是钱家的藏书地。钱穆在台北外双溪的寓所也叫素书楼,是钱穆晚年讲学著书地。钱穆年少时患伤寒,又服错药危及性命,全靠母亲陪他在故居素书堂东偏房养病才得以痊愈,这楼名寄托着他对母亲和故乡的感怀。

走入第四进齐眉堂,便是钱穆纪念馆,讲述着钱穆沉潜中华文化的一生。钱穆学问天赋极高,他在苏州中学工作时,所作《先秦诸子系年》为顾颉刚激赏,邀至燕京大学任教。1930年于《燕京学报》上刊发《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成为轰动学术界的成名作。钱穆说“上堂教书,是我正业”,他躬耕教坛七十多年,《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朱子新学案》等鸿篇巨著至今依然是文史学界的高峰。

钱穆不以学识渊博自许,怀着为中国文化赓续命脉的情怀。《国史大纲》写于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他在重庆国难版扉页上写着“本书将奉献于前线抗战为国牺牲的百万将士”,坚持国人必须对本国历史保有“温情与敬意”。1986年,他在告别杏坛的最后一堂课上殷殷寄语“你是中国人,不要忘了中国……做人要从历史里探求本源,要在时代的变迁中肩负起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的责任。”爱国情深,怀乡意切,他在港台常常怀念故乡的太湖,遗嘱更是特别强调:如果人不能回去,也要葬回去。1992年,钱穆的骨灰归葬太湖西山,魂归故里。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走出钱穆纪念馆,沿梯而上至二楼,便是钱伟长纪念馆。有一处展板展示了钱伟长在多伦多大学读书时,与系主任辛吉教授合写的《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文章与爱因斯坦等人的论文一起收录在纪念冯·卡门六十岁的祝寿文集中,让钱伟长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人人皆知钱伟长在物理学上的卓越成就,但或许不熟悉他“弃文学理”的传奇故事。钱伟长继承钱氏家学,本以文史见长,1931年以文史满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入学的第三天,九一八事变爆发,爱国热情让他走上“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说:“我本来是立志学文的,可是国家的危亡,民族的灾难,深深教育了我,我感到,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不受别国欺负,就必须有强大的科技,用科学来救国。”

钱伟长留学阶段的研究十分顺利,成果频出。1945年抗战胜利的喜讯传来,1946年钱伟长毫不犹豫地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回清华教书。至1948年,严重的通货膨胀让他在清华领取的薪水难以维持,只能借贷度日。友人捎信给钱伟长,国外的实验室亟愿他回去工作,但当他在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时,却发现最后一栏赫然写着“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钱伟长坚定地填上了“NO”。

转角的橱窗里,摆放着钱伟长关于“四个现代化”、开发黄河三角洲、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问题、扶贫开发毕节的材料。这些材料是钱伟长在不同专业领域为祖国和人民不懈奋斗的证明,钱伟长一生中所有的重大选择都是为了祖国,他说“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走出钱伟长纪念馆,不禁令人沉吟是什么让钱氏一门如此高风亮节、清芬泽世?下了小楼,往前走,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只见一厅堂——怀海堂,左右墙上挂着吴越武肃王钱镠(852—932年)的训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正前方是钱氏传家之宝——《钱氏家训》,为钱令希院士所书。七房桥钱氏承继吴越钱氏千年世系,家训家风家教代代相传。钱伟长曾手书“祖德是绳”,悬挂在惠山钱王祠堂内,钱穆作《八十忆双亲》念兹在兹也是“祖德”。在钱伟长的记忆中,钱家最为重视的事便是祭祖,祭祖时向家人宣讲解释家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素书堂,父亲竟冲进老屋,抢出载《家训》的钱氏家谱。

怀海堂边上有两间耳房,讲述着钱氏《家训》背后的家风故事。钱氏的家风有一特别之处:长辈教育孩子,从不疾言厉色,更不打骂,而是示范、启导、熏陶。钱伟长是看着父、叔打围棋擂台、听着音乐合奏长大的,每到夏天还有晒书活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便听父亲教导“你在困境中读书,更要奋发有为,莫让时间虚掷。”钱穆才高,9岁时曾有一次露才扬己,父亲见了当下也没有说些什么。第二天路过一座桥,问钱穆是否认得“桥”字,钱穆说认得。又问将“桥”的偏旁由“木”换成“马”是什么字,钱穆说是“骄”。父亲又问钱穆是否知道“骄”的意思,钱穆说知道。这时候父亲挽着钱穆的手臂,轻声问他:你昨天的行为是否和骄字相近?钱穆一听此语如闻雷震,父亲此教刻骨铭心。

走出钱穆钱伟长故居,啸傲泾横在眼前,这是伯渎河的支流,为泰伯奔吴所修。三千年前,周文化就顺着江南的水道润泽这一方土地,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上一条: 血洒牡丹江 丹心照日月 ——牡丹江抗日战争暨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
下一条:年夜饭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