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汉语语言艺术的独特表现,是雅俗共赏的一种文学体裁。对联中有一类集古联,完全取自古人已撰成的作品中,而成就一番新意,今天我们就来读几副妙联佳对。
穷不失义 富而无骄
上联出自《孟子·尽心上》,“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意为士虽然贫穷,但不失礼义,发达后也不离经叛道。下联出自《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意为君子贫困时不失风骨,富有时不染骄气。
平心而论,人穷容易志短,富贵容易骄傲,这也是“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的人性。《管子》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战国策》中也有一段名言:“富不与粱肉期,而粱肉至;粱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随着财富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准自然提高,傲慢和骄矜不知不觉也就滋生了。可见,饥寒交迫时,不生妄念,穷途末路时,大义犹存,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而能在富贵时,不骄矜,不傲慢,不为富不仁,也断非人人所能为,也正因为如此,才尽显“大义”之可贵,“无骄”之难得。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渊;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牧羊,坚贞不屈的苏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穷不失义,富而无骄”的真义,这也正是古往今来一切君子贤士毕生追求的人格精神。
汲古得修绠 开怀畅远襟
上联出自唐人韩愈的诗句《秋怀》之五,“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人多希望聪明过人,但其实大智若愚更佳,而要达到此等境界,就要认真向古人学习,就如从井里汲水那样,倘若吊桶的绳子短,肯定打不了深井里的水。《荀子》有言“短绠不可以汲深泉”,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做事、求学正是如此,不打牢基础,能力薄弱,就难以担当重任,故而必须有恒心、有毅力,在精力旺盛时努力学习,才能得到真学问,练就硬本领,这是保证自己一生不会陷入“焦渴”的“修绠”。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汲古阁”和“修绠堂”,即是由此而来。
下联出自唐人褚亮的诗句《临高台》,“回瞰周平野,开怀畅远襟。”登高远望,一片平坦广阔、漫无边际的原野扑入眼帘,沟坎丘壑、湖泊沼泽统统隐遁,顿时觉得胸襟开阔,积之多日、缠绕于心的种种不快一扫而空。心无所困,才能获得无拘无束的愉悦和自由。
一个需要向深处汲水,绳子足够长才能如愿;一个需要向高处攀登,境界上去了才能进入随心所欲、无所不至的自由王国。这短短十个字的集古联,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倚天照海花无数 流水高山心自知
此联出自曾国藩之手。上联取自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芙蓉仙人》中的诗句:“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北宋石曼卿通判海州时,曾在石棚山读书,此山怪石嶙峋、峰高谷深,山脚下环绕着长长的沟壑。石曼卿为改变这里行旅不通的险山恶水,令人以泥裹桃核为丸,以弹弓尽掷于山岭之上。不出数年,漫山遍野开满绚烂的花朵,芬芳馥郁,宛如仙境。
下联出自王安石《伯牙》,“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擅长抚琴,钟子期则精于欣赏。当伯牙赋意于高山时,钟子期听后就不住赞叹:“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心浸于流水,钟子期听后,又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啊!”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其中的意旨和情趣,其实也就是懂得了鼓琴的这个人。可惜的是,子期先亡,伯牙失去了知音,悲不自胜,终生不再鼓琴。从此,对于伯牙而言,《高山流水》的琴声无论多么美妙,世上能够听懂的,也就只有自己的心了。
集句成联后,结合作者的心境,似可揭出另一层意境。当我身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时,就会发现天高无尽,大海无涯,繁花似锦,我们总是会为这超越渺小个体的宏大景观而感动。但我们再看看静默的高山和瘦薄的溪流吧,高山虽然静默无语,但它永远不会改变自己内心的坚守,无论世间浮华多么喧嚣。溪流虽然瘦薄,但它的志向永远是善下不争的大海。普普通通的两句对联,可以自明心志,自表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