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菰滋味长
打印

雕菰与茭白同根同源,都从菰而来。春江水暖,经过一个冬天的酝酿,潜藏在水边地下的菰慢慢探出水面,在温润和煦的春风里,不断抽芽,排布水边,一簇簇,迎风摇曳。

夏季至秋季,菰迎来收获。形成茭白还是雕菰,全看环境。菰顺利拔节抽穗,顶部开出紫红色的小花,孕成紫黑色的米粒,即雕菰,又名雕胡;被真菌寄生,菰的茎秆底部就会膨大变异成纺锤形的茭白。

历史上有一段时间,雕菰曾作为主粮存在。《周礼·天官·膳夫》说:“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这六谷中,便包括当时被称为苽的雕菰米。后来到了唐宋,人口不断增长,菰米由于产量不高,无法满足大规模需求,慢慢不再作为主粮。

雕菰香滑,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人在诗中多有赞叹。“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中就有雕菰。李白借宿农家,看到雕菰饭,想起当年漂母对韩信的接济。诗句温暖朴素,一改诗仙浪漫豪放的风格。“波漂菰米沉云黑”,“滑忆雕胡饭”,杜甫之于雕菰的回忆则比较写实,雕菰饭色泽黑亮,口感丝滑,美味可口。

雕菰难种,西汉会稽人顾翱却因此成名。《西京杂记》记载,因为母亲爱吃雕菰米饭,顾翱常常带着子女去河边采撷,后来甚至在太湖边上种植雕菰。他通过疏水流、除杂草、勤看护等办法,使以往靠天收的雕菰“每有嬴储”,雕菰因此有了孝亲的意味。公元737年,王维送别孟浩然返乡,便以顾翱种菰、慈母盼归等典故劝慰好友,写下了“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的诗句,更加丰富了雕菰内涵。

嗜好雕菰的还有清代焦循。扬州城北二十公里外的黄珏,附近北湖“绵亘百余里”,河网交织,湖荡密布,尤其适宜雕菰生长。生于斯长于斯数十年,焦循家不远处就有名为雕菰淘的河畔,春天,菰草长满河边,秋天,雕菰压弯禾腰。

焦循少年好学,长大后博学多才,仕途却一直难以如愿。嘉庆六年(1801年),38岁的焦循终于考中举人,次年应试礼部依然不第,便返乡侍奉母亲,此后决意不再入仕,一门心思研究学问。

47岁那年,长期经济困顿的焦循用参加《扬州府志》纂修得来的酬金,在教书的半九书塾旁兴建了一座结构简陋、四面置窗的二层小楼,楼内,贮生平著述草稿和书籍;楼外,有柘篱亭馆、红薇翠竹。在楼上,远眺风帆出没,近听渔歌牧唱。焦循将此楼视为身心栖息之所,命名雕菰楼。

雕菰楼的命名,焦循颇为用心,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写道:“盖循之志,以雕菰淘为埋骨之所,而魂气即归此楼,即以‘雕菰’名之是淘是楼。”他更在《霜天晓角·半九书塾八咏》为题的一组词中写道:“春蚕自裹,有地理藏我。我有心肝欧出,却何地,将渠妥?学天随像么?学文泉冢么?起千小楼由贮,也唤做,雕菰可。”既然不能治国平天下,那就读书修身齐家,恳切之情,溢于言表。

雕菰楼建好后,焦循深居简出,足不入城,婉拒一切应酬。“读书著书恒在楼”,在人生最后的十余年,他潜心学问,雕菰自此更蕴含了书香。


上一条:尚俭持家久
下一条:焦裕禄:严守纪律的标杆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