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英雄出蓬莱
打印

蓬莱的海市蜃楼著名。我国海岸线那么长,唯独这里出现了海市蜃楼,真有几分奇妙。

蓬莱阁是观看海市蜃楼的最佳位置,为北宋时期所建,建筑虽经多次整修,依然保持了原貌。这座北方海边的高阁,与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齐名。在古代,蓬莱阁也是观察海面敌情的景台。

这里可以出海,也可登陆。宋代北方契丹日益强大,从这里到辽宁走海上,比陆路近很多,军事地位极为重要。相传,宋庆历二年登州郡守郭志高在这里建起了停靠战船的刀鱼寨,以防不测。刀鱼是一种肚大底尖尾长的鱼。以此形建造的战船称刀鱼舡,抗风浪,载人多,士兵可达50来人。军港得名刀鱼寨。

至明代,倭寇经常骚扰沿海地区。明洪武九年(1376年)登州升格为府,在原刀鱼寨的基础上修筑水城。此后又在夯土墙外包砖,一座结实威武的城堡诞生了。水城负山控海,形势险峻,南宽北窄,呈不规则长方形,开南北二门。南门是陆门,与陆路相通。北门为水门,与海相通。城中间围起一片狭长的水域,可以停泊船舰,还可以操练水师。后来,水城亦称“备倭城”。

时势所造,或是人杰地灵,此地涌现出一位重要人物——戚继光。他生于山东,长在登州,17岁时接替父亲,任职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升任署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备倭。他上任后大力整顿海防,严肃军纪,加强士兵训练,亲自出海巡逻,视察营卫,消除隐患。山东海防焕然一新,军队战斗力大增。他针对倭寇骚扰的情况,每10里设立一烽火台,30里设立通信驿站,防护严密,倭寇无机可乘,只能退出山东海域。

戚继光在山东指挥得当,屡立战功,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升任宁绍台参将,负责浙江一带的防卫任务。此时倭寇十分猖獗,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倭寇手中的倭刀钢口好,利刃快,在与官军的对阵中屡屡得手。

戚继光上任后,练兵练将练阵法。南方遍地生长的竹子被他派上用场:在竹子主干两旁的附枝绑上刀子,密密麻麻,形成了一张布满尖刀的巨伞,称为“狼筅”。长长的“巨伞”冲锋在前,左右跟着长枪、短刀手,五六人组成一战斗小组。挥着利刃的倭寇,被狼筅困住,手舞足蹈之际,后面的长枪手便捅上一枪。此时,倭寇已不辨东西,短刀手再上前补上一刀。一个战斗小组有了损失,立刻与另一小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战斗小组,这就是“鸳鸯阵”。戚家军如同进了西瓜地,只忙着砍瓜切菜。来势汹汹的倭寇常常还没来得及展示刀法,便已葬身一片竹海之中。

此后戚继光又接管了福建沿海一带的防卫。戚家军与倭寇多次交战,损失极少。倭寇闻风丧胆。他实现了年轻时立下的誓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调任北方的蓟镇任总兵后,他把南方的空心敌楼修筑在长城上,提升了防御作战能力,令北方骑兵长期不敢进犯京城。这得益于长城修建得功能完备,也与戚继光在沿海取得的辉煌战绩不无关系。

水城的城墙、城楼已圮,20世纪80年代末重修,砖与石大多是新的,围起一座完整的城堡。炮台上还搬来了巨大火炮,有了形象的认识。蓬莱阁上四下观望,海水不像渤海那样黄,也不像南海那样蓝,这是黄海。有人形容:一脚踏二海,两耳双听涛。看着海上游艇在水门内外往来游荡,激起的浪花,拖出雪白的长尾,想起了几百年前几百条战船出入水门的情景。

一座古老的兵营,一座完好的水军基地。


上一条:当好红色基因传承人
下一条:秉纲而目自张 执本而末自从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