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干警队伍建设纪实
打印


  “吃请受礼无人管,酗酒赌博时常见,全院上下软懒散,犹似老牛陷泥潭”,这是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前状况的真实写照。

  2001年3月4日这天,从延安来的新院长丁成年走马上任,他不辱使命,与班子成员奋力开拓,使院风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满两年时间,机关法警支队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人民满意法警支队”、机关5个审判庭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7人被授予省级“劳动模范”、“三秦巾帼一杰”、“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荣誉称号,26人立功受奖,省高级人民法院为榆林中级人民法院报请集体一等功。

  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用令人信服的事实诠释了加强干警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党旗在这里放光彩

  丁成年院长初来乍到,听群众反映,法院工作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党支部形同虚设,组织活动没人搞,党费没人收,党员有了思想问题没人理,全院123名党员像是“没娘的孩子”。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丁成年和党组其他成员达成共识:法院要改变旧面貌,重塑新形象,必须确立“围绕审判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审判”的工作思路,把党建工作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为把党支部工作做实、做活,院党组专门腾出房子,开辟了“中院党校”,建立了“党员之家”。院党组书记、院长丁成年定期给党员干部讲党课,各支部定期在“党员之家”过组织生活。为了对党员进行“让党徽在天平上闪光”的系列思想教育,院党组印发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五篇文章,供党员在岗自学;先后两次组织干警赴延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围绕“优化管理、优良作风、优质工作”对党员实行“四包”网络管理责任制,由党总支委员包支部,支部委员包党小组,小组长包党员,党员包群众,使全体党员真切感受到党旗在法院重放光彩。

“龙头怎样摆,龙尾就怎样甩”

  在榆林中级人民法院,同志们勤政廉洁的故事像天上的星星,看得清,道不完。

  院长丁成年上任伊始,有人觉得榆林中级人民法院正不压邪,问题成堆,担心他“红着进来,黑着出去”。

  面对榆林中级人民法院问题成堆的情况,丁成年和党组一班人制定出了“一年改变面貌,二年创省一流,三年走向全国”的工作规划。规划要变成现实,谈何容易。丁成年院长急得豁出去了。2001年冬天,他感冒后咳嗽不止,别人让他住院治疗,他怕耽误工作,一直拖着不去。通讯员不忍心,找来偏方熬成中药让他喝,他点头答应。谁料,他只顾忙工作,等再次送药来,第一次的药还没喝。

  院长的人格魅力,在班子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榆林中级人民法院缺编两名副院长,副院长韩锦伟一人要分管三个副院长的事,既抓审判业务,又抓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在他的日历牌上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时间全让他“焊”在了工作上。在全体干警大会上,他曾拍着胸脯说:“大家信得过我这个副院长,我就做一头永远拉车不松套的牛,宁可累死在审判工作岗位上,也绝不让大家说半个不字。”事实验证了他那落地有声的诺言。一次,他感冒发高烧至39度,怕耽误工作,私自服下超出药量三倍的药,结果仍不见效,就把大夫叫到办公室,他一边审阅案卷,一边挂吊针。

  一天,他审阅案卷,到晚上11点才回家,妻子端来洗脚水,他把脚放到脸盆里还没洗,却歪在沙发上呼呼睡着了。妻子心疼地责怪道:“你在单位赛条龙,到家里却像条虫。”

  纪检组组长李芳英,今年58岁,分管党的建设、纪检监察、工会、妇联、政治处、办公室工作,为了把每件事都落到实处,每天工作都在13个小时以上。一次她负责筹备会议,给家里说好6点回家吃饭,忙得直到11点才进家门。婆婆见她累得脸面浮肿,眼布血丝,心疼地说:“你也快60岁的人了,身体又不好,单位的事再稠,也不能天天像打仗一样,玩命干吧选”李芳英很动情地说:“我是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不带头,怕人家戳脊梁骨!”

  李芳英的女儿在西安工作,见她在单位既辛苦又拿钱少,便在西安给她联系了一家公司,让她去当法律顾问,月薪3000元,被李芳英一口拒绝。在李芳英眼里,名利得失淡如水,肩负的责任却重如山。单位一年内搞基建、购置电脑网络、车辆和建家属院等,为防止“滴、冒、跑、漏”问题的出现,她和基建办、财务室、办公室、监察室共同把好财务管理关,先后支出600多万元,没出现一点差错,大家称她是“红管家”。2001年,她荣立了一等功。

  俗话说:“龙头怎样摆,龙尾就怎样甩。”刑一庭助审员冯忠彦是在父亲弥留之际,忍着巨大悲痛走上了审判台,当庭审完毕回到家时,父亲早已离开人世。民一庭审判员杜保安不顾身体有病,一年下乡230天,所审结的二审案的调解率达50%,人称他是“办案迷”。某县一镇政府在修办公楼时,给村民姬某房子造成损失,姬某多次上访,县法院判过三次,姬某不服提出上诉,中院民一庭的同志接案子后,只争朝夕地调查研究,重新定性裁决,仅用两天就将拖了6年的案子圆满解决。

矫枉过正,敢刀下见菜

  榆林中级人民法院的领导为了把全体干警培养成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全面过硬的“铁军”,始终坚持“玉琢成器,铁炼成钢”的方针,注重在从严治警上大做文章。

  2001年秋季的一天,有一位59岁的老同志穿着旧式法官服来上班,被前来检查干警着装情况的检查组给碰上了。满以为知错认错接受批评就算了,没想到第二天检查组竟将此事在全院通报“曝光”,使他受到了强烈震动。

  深谙“带兵之道”的院长丁成年有句口头禅:“培养一个单位的优良作风,教育同惩戒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他在抓好信仰教育的同时,十分注意发动大家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进行严厉惩戒。

  2002年春天,一名年逾五旬的老审判员受朋友之邀前去赴宴,走进餐厅才发现有一涉案的当事人在场,预感不妙,执意要离开,被朋友拉住硬是没走了。事后,他依法办案,涉案当事人认为他没帮忙,把饭白吃了,遂向院纪检监察部门反映,提出要他退那顿饭钱。纪检监察部门认真调查核实后按制度办事,责令其写出书面检查,并在大会上通报批评,让其如数退还当事人250元饭钱,过后又将他调离审判岗位。

  某县五金公司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后,出租给个人经营。当事人未经公司同意对店铺进行了装修,事后还要在租赁费中扣除装修费,遭到拒绝后,他扬言要花数万元打赢这场官司。受理此案的同志不理这一套,自觉做到送礼不要,请吃不到,顶着各方权势、人情的压力,依法判定租赁者违反合同,装修费自负。此人虽然输了官司赔了钱,但却对别人说:“我以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谁知金钱在我这个官司上一点也不灵,真佩服办案法官的一身正气!”

  蕴含人文精神的“载体”,此时无声胜有声

  过去,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院子内污水四溢,垃圾遍地,治性病广告登上宣传栏,墙壁上涂得乱七八糟,活似一个自由市场。

  “要培养全体干警干净做人、干净做事的美德,就必须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彻底改变法院脏、乱、差的面貌。”在院长丁成年的决策下,全院同志经过一年多的齐心努力,不仅增添了一流的硬件设施,更主要的是为干警队伍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榆林中级人民法院下气力、花本钱构建的蕴含人文精神的“载体”,为全体干警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孕育正气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生态环境”,对培养“比审判质量,比清正廉洁,比文明礼貌”的新风尚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2001年,榆林中级人民法院的全面建设一举跨进全省先进行列,审判结案率达到98%,案件质量达到“百案无瑕疵”标准,创历史最高纪录。


上一条: 优生优育 利国利民--铜川市计划生育工作掠影
下一条: 蒋介石临终还说“不可放虎”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