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脸膛,宽厚的大手,魁梧的身材,在和崔忠省握手的一刹那,记者不由自主地把他和野外工作者联系在一起。虽然他已经是碑林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省煤田地质局186队的队长。
50年前,也就是1953年4月,当时的省工业厅为了适应厅属厂矿!址测量的需要,成立了一个仅有16人的勘测队,这就是186队的前身。50年来,186队职工用手中的钻机写下了一段令人欣喜鼓舞的历史。
然而当改革大潮涌来时,煤田地质勘探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过去是坐着等饭吃,现在要走出去找饭吃,人们一时还转不过弯来。由于没有业务,186队600多人的队伍,有300多人即将成为无事可干的“闲人”。全队上下人心惶惶,有的职工离队另谋出路,队里效益急转直下。
2001年9月10日,崔忠省当上了新一任队长。他已经在186队摸爬滚打了近20年。崔忠省当过采购员、设备管理员、统计员、计划员、供应科科长、综合办主任、副队长。他对地质钻探这个行业再熟悉不过了。然而队长加身给他带来的不是太多的兴奋,而是一次次的失眠。他心里明白:这个队长的职位,关系着全队500多人的生存和出路。崔忠省更清楚自己面对的现状:队里资金缺乏,没有“吃饭”项目,债务负担重,职工们“等、靠、要”思想严重。
崔忠省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定了一条:不改革没有出路。干部管理一直是186队的“软肋”。崔忠省上任两个月后,顶住压力,破天荒地在中层干部中实行竞争上岗,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干部。中层干部第一次站在职工面前述职,由职工测评打分。根据考核结果,一次免去6名不称职的中层干部。这件事在186队引起了很大震动。
崔忠省对186队今后的发展进行了重新思考,他确立了“以钻探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对产业布局进行了合理调整,撤销原有的陕北石油开发公司,建立三个工区,分别涉足深钻、浅钻和斜钻丛式井市场,以确保186队在陕北石油市场上的优势;同时大举挺进基础工程领域,成立了北京、格尔木、天水三个项目部,在地质勘探、楼房桩基、路桥桩基等方面开拓市场,逐步发展壮大,形成规模,使其成为186队的支柱产业。
改革带来效益,效益激活人气。186队全体职工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各项工作蓬勃开展。2001年实现总收入600多万元,不仅把拖欠的工资发到职工手中,而且偿还了部分债务。
有人把地质职工比作候鸟:每当春暖花开时,他们就背起行装,奔赴四面八方;腊梅吐香之际,他们拖着一身疲惫回家,栉风沐雨,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崔忠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时常顶风雨,抗酷暑,和队友们一起甩开膀子干。
2000年3月,时任副队长的崔忠省得知铜黄公路锚固桩项目招标的信息后,他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马上召集有关人员编写标书。他翻阅大量的资料,编写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数据精确、工艺先进的投标书,连夜赶往黄陵投标。当时投标的单位有七八家,而且实力较强。在投标会上,崔忠省不惧不怯,冷静应对专家们的发问,认真对答,从而一举中标。
施工前期,由于工期进展缓慢,受到了施工方的指责。队领导马上派崔忠省到工地,他当即换掉原项目部经理,自己亲自住到工地督战。工地环境十分恶劣,住的民房又小又暗,崔忠省患有胃病和脊椎病,有时犯起病来疼痛难忍,大家都劝他回西安休息,他就是不走,坚持在工地上同职工们同甘共苦。工作紧时,常常24小时连轴转,年轻小伙子都受不了,他硬是挺了下来。几个月以后,身体一下子瘦了20多斤,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了20多天。
当前,地质勘探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身为队长的崔忠省把开拓市场作为全队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时时留心捕捉各类信息,只要有好项目,他不会让机遇在身边溜走。2001年,宝鸡至天水铁路线建设开工在即,崔忠省放弃休假时间,带人驱车到工地考察,以确保投标一举成功。铁路灌桩技术含量高,而且桩深、孔径大,铁路主管部门对186队的施工能力产生怀疑。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在招标会上,崔忠省就设备运用、桥梁桩工艺、资金预算等方面向招标方做了详尽分析。经过激烈竞争,186队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宝天线底川铁路大桥灌注桩工程。
去年10月,崔忠省一行北上甘肃,参加白银市平川区红沙浪地热井钻探招标会。经过一番较量,186队又拿下地热井施工任务。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施工的日子里,崔忠省和职工们一起奋战在天寒地冻的井场,指导钻机职工运用钻探新工艺、新技术,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天气寒冷等不利因素。在钻入地下1600余米时,地下热水喷溢而出,水温达42℃,水量达每小时32立方米。大漠腹地打出了地热水,顿时成为轰动当地的新闻。群众敲锣打鼓,喜极而泣,场面感人。这个项目不仅为186队带来100多万元的效益,而且使186队在甘肃一炮打响,提高了知名度。2002年,186队实现收入1000多万元,创历史之最,为2003年再创新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