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尔·热哈提和几名哈萨克族妇女在一起交谈。
今年1月20日,新疆福海县妇幼保健站站长江尔·热哈提正在吃午饭,电话铃响了。距县城60多公里的乡卫生院有个高危的哈萨克族孕妇血压飙升。放下饭碗,江尔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亲自去卫生院接孕妇。孕妇是二胎,已怀孕4个月了,头胎曾因怀孕后血压太高而被迫人工流产。她丈夫头年11月已经上山了,一时无法联系。有着30年护理工作经验的江尔告诉孕妇家属,血压高于正常人一倍以上,孕妇面临生命危险,当务之急是把孕妇赶紧送到县上的医院,事不宜迟。
江尔·热哈提担任保健站站长有5个年头了。2004年,福海县妇幼保健站被卫生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授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该县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患病率自2000年的17‰下降到0,这对地广人稀的福海县来说相当不易。
1971年,江尔来到福海县公安农场担任护士,那时她的汉语还说不利索,而福海县哈萨克族和汉族群众大致各占一半,她有次差点因为语言不通耽误了病人的治疗。江尔暗自下定决心,要学好汉语。没有电灯,她就着煤油灯学,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仅仅一年,江尔就能用汉语交谈,还发表了《急性胃穿孔缝合手术的护理体会》等论文,并成了远近闻名的“接生婆”。
1978年,江尔调到福海县人民医院助产室工作。当时医院人手极缺,助产室只有她一人,一天24小时,只要有产妇,就必须在助产室工作。1980年5月的一天,一位哈萨克族产妇被急急忙忙送到医院,没来得及送产房,孩子就出生了。楼道里有人在喊:“江尔,江尔,快来!”江尔一看,产妇大小便失禁,脸色苍白瘫倒在地上,孩子口里堵满了秽物,呼吸困难,生命危在旦夕。江尔来不及多想,立刻俯下身子一口又一口地把孩子口中的秽物吸出,接着进行人工呼吸,1分钟、2分钟、3分钟……足足过了7分钟,小家伙终于“哇”地哭出了声。
1999年,江尔任福海县妇幼保健站站长。福海县地处准噶尔盆地北缘,是个牧业大县,老百姓居住分散,离县城最远的村子有两三百公里之遥,多在大山深处。每到冬天,许多哈萨克牧民都要转场几百公里,有些产妇只能在路途中生孩子。“以前,我们都是搭着驴车、马车下乡为产妇们接生。”上级部门后来按规定给妇幼保健站批了28万元的设备项目资金,站里又筹集各方资金购置了一辆越野车,专门用于接高危孕产妇。
为了改变农牧民在家中接生的传统生育观念,江尔和站上的医护人员走遍了全县的每个乡村,向农牧民宣传安全生育的知识,还义务救助了300名特困患者。对福海县每一个孕妇,保健站都有资料统计,住院分娩率也从2001年的77%上升至2004年的98%。
福海县人民医院“意见箱”里收到最多的是对江尔的表扬信。1998年,江尔被阿勒泰地区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2004年荣获新疆优秀共产党员和党风廉政先进个人称号。
是什么在支撑着江尔的信念呢?是生命的价值!江尔说:“穿上白衣,就要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捧在手里,放在心头。”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