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防村级组织腐败问题的思考
打印

  村级组织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实践者,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村级组织中党员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腐败问题时有发生,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新形势下村级组织廉政建设,有效预防村级组织腐败问题,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对于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和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村级组织腐败问题的主要表现

 

  从近年来村级组织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情况看,村级组织腐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管理方面存在腐败问题。一些村级组织在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违规处置、个人侵占、集体私分、管理混乱、产权不清等问题;在资源管理中,存在违反法律政策、法定程序、廉洁自律规定处置和使用资源,以及管理混乱、隐匿虚报、产权不清”等问题;在集体资金管理中,存在公款私存、设立小金库、虚假入账、个人贪占、侵占挪用、截留套取、铺张浪费、违规支出等问题。

 

  二是在农村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兑现方面存在腐败问题。一些村级组织借口办公经费、行政开支费不足,截留和挪用部分强农惠农资金,损害农民利益。一些村级组织和村组干部,在申报强农惠农政策补助补贴时,采取虚报多报等方式,夸大个人退耕还林、种粮直补土地面积,编制虚假惠民工程项目支出,增加农村低保户数和人数等,骗取、挪用、占用、私分、侵吞专项扶贫资金和支农强农惠农资金等。

 

  三是在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权力行使方面存在腐败问题。一些村干部在村级公共事务管理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特别是在审批宅基地、处理纠纷、计划生育指标、社会救助资金发放、工程承包等工作中吃拿卡要、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甚至贪污、受贿、侵占挪用公款,获取不正当利益。有的村干部利用职权乘机向前来办事的群众索贿或受贿,村民申请出证明盖公章都要送钱送礼,否则就搪塞推诿,久拖不办。

 

  二、村级组织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村级组织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农村干部思想素质不够高,宗旨观念淡薄。部分农村党员干部文化程度较低,不注重加强学习,对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学得不深不透,对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掌握不准。多数乡镇对村级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抓得不够,缺乏系统的党的宗旨教育、纪律法规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由于缺乏学习和教育,导致村组干部宗旨观念淡化,纪律观念淡薄,为民意识不浓,执政思想不正,面对利益和金钱的诱惑,信念动摇,思想防线崩溃。

 

  二是农村基层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从农村基层组织腐败问题查处的情况来看,发案村多数都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或者制度不能很好地执行的现象。有的议事规则不健全,决定村级重大事项,不召开会议集体研究,而是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一人说了算,不能充分发扬民主;有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帐目设置不规范,财务审批不严格,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一支笔审批财务,或者会计、出纳由一人担任,民主理财流于形式;有的虽然已经制定出了各项制度,但由于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或者不去很好地执行,而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成了摆设。

 

  三是农村监督主体意识不够强,权力监督缺失。大多数乡镇党委政府对村干部重使用、轻管理,定期考察监督多,经常性监督少;重保护、轻惩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大都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批评教育替代党纪、政纪处分,存在监管不力问题。现在农村大多建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但部分村支部、村委会直接或间接介入村监委会选举,监委会成员“民选变官定”,实际工作中不敢监督。也有部分村监委会成员政治热情不高,参政议政能力不强,工作中存在怕得罪人和畏难情绪,对村委会特别是支书、主任“一肩挑”的村委会监督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一些村干部、党员、群众怕伤感情、怕伤和气,除了关系切身利益的事情,一般不愿监督,主动监督少,被动监督多。当前农村大部分有知识的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在家留守的是妇女、儿童、老人,存在外出的不能监督、留守的不会监督问题。有的群众怕拿不准反而遭到报复,怕危及自身利益,不敢监督。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处理村务和管理财务一律暗箱操作,有的虽然实行了党务村务公开,但避重就轻,公开内容不全面、不真实,流于形式,群众对村上的重大问题了解很少,对具体细节和实情不明,群众不易监督也无法监督。

 

  三、防治村级组织腐败问题的对策

 

  做好村级组织反腐败工作,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从教育入手,着眼于制度,立足于防范,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村级组织腐败预防工作。

 

  一要加强廉政教育,筑牢村级组织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加强教育,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要突出村“两委”班子成员这个重点对象,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党纪政纪、法律法规、农村方针政策、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利用农村基层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先进人物事迹,加强正面典型教育。要利用村级党员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要抓住过年过节和基层党员干部家庭出现婚丧喜庆、子女升学、过生日、生病住院、乔迁新居等时机,提前进行廉政预警教育。要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创新内容和形式,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村入户,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经常、适时的廉政教育,引导村级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增强纪律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廉洁意识,自觉严格遵纪守法、依法依纪办事。通过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事务管理,增强监督意识,自觉抵制歪风邪气。

 

  二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防治村级组织党员干部腐败长效机制。健全制度,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要围绕农村基层民主管理、集体“三资”管理、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公共事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制度建设。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村级民主决策制度,建立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健全村“两委会”联席会议、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坚持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会制度。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资产及资源科学管理制度,对村级集体资产及资源承包、出租、转让等事项,实行由村班子集体讨论提出意见、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进行公开协商、招投标、承包租赁。全面实行村财乡(镇)代管村用制度,村级财务由乡(镇)财政所或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实行财务支出“三签制”,每一笔开支都必须由经办人签字、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审签、村主任签批报销入账。第三,要健全农村基层干部监管制度。严格执行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函询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制度,全面推行村干部“诺廉、述廉、评廉”、村干部民主评议、村民监督委员会、村级党务事务公开、村级财务定期审计等制度,逐步规范村级党员干部行为。

 

  三要强化监督制约,确保村级组织党员干部权力运行廉洁规范。强化监督,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乡镇党委要监督村“两委会”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参加指导村级领导班子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发动村级党员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内监督意识。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和乡(镇)纪委要加强对村级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要围绕村级党员干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以及党务村务公开和扶贫救灾、救助、移民等款物管理和使用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和基金管理情况,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落实和管理情况等,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要通过公开信访举报电话,开展纪检监察干部和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坐班接访、深入群众走访活动,为广大群众实施监督开通渠道,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要加大惩处力度,遏制村级组织党员干部腐败问题滋生蔓延。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遏制腐败问题滋生蔓延的手段。要加大村级组织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严厉查处村干部贪污、侵占、挪用资金和以权谋取等案件,严厉查处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危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等案件。重点查处侵占、挪用、截留征地补偿费、支农资金及其他专项资金案件,贪污受贿案件,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案件,利用职权为亲友谋取非法利益案件,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实行乡镇办案协作区制度,加强对乡镇纪委办案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工作指导,改进办案方法,提高办案水平。综合运用法律、纪律、组织处理等手段,做到宽严相济、区别对待、教育和惩处相结合。利用各种形式对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进行剖析,用鲜活的典型和惨痛的教训,警示农村党员干部。坚持查建并举,针对在办案中发现的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问题,帮助发案村总结经验教训,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实现查处案件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纪效果相统一,发挥查处案件的综合效应,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有力保证。

文章来源:商南县纪委


上一条: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要坚持“三连环”
下一条: 建立健全党内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