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
打印

  和谐世界的主张是缓解世界矛盾紧张态势的一种新尝试

  王逸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和谐世界这一重大倡议的提出,有两方面的背景及考虑。其一,从全球范围观察,新千年伊始,全球总体上保持稳定,但国际政治中并没有形成世人期待的积极变化,相反出现了令人忧虑的一些苗头,局部冲突加剧、边界纠纷不断等等,少数处于强势位置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实施的霸道政策和单边主义也引发了不满和反弹。这些消极势头蔓延和强化,有可能造成国际关系的持续紧张,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有责任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遏制这些消极现象的滋长,和谐世界的设计应运而生。其二,这一倡议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国内建构和谐社会的启发。中国作为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国,目前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也处于少有的多种矛盾和困难的并发期。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逐步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思路,正在取得扎实的进展。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胡主席9月出访的重点是向世界介绍当前中国的发展,并提出了中国外交的一些重要观念和主张。从国际媒体的反应看,外界注重中国外交的积极姿态和具体内容,但最关注的还是中国外交的一些新观念,包括和谐世界的提出。当今世界呈现出矛盾多样化的趋势,一方面,冷战时期被掩盖的传统矛盾重新抬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或者出现了新问题,或者老问题有了新表现,各国内部和世界范围的贫富分化加剧,恐怖主义威胁经济全球化,等等。在此背景下,西方世界依靠其政治、经济、军事强势地位,强行推广“民主”。结果,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同时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胡主席提出的建立和谐世界的主张,可以说是缓解上述世界矛盾紧张态势的一种新尝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欢迎。

  门洪华(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教授):胡主席是在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转型并行的背景之下提出这一观点的。进入现代社会,人类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对中国而言,20世纪和21世纪注定是一个大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开始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大的新兴市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导航作用开始凸现。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西方国家已经习惯了一个影响不大的中国,但现在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待选的世界大国;中国已经习惯了被一定程度的忽视和对合法权益的力争,现在却开始应对世界的聚焦和要求其承担大国责任的迫切。

  和谐世界是对我国宝贵外交遗产的继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王逸舟:我个人初步理解,和谐世界至少有以下内涵:第一,它是对我国宝贵外交遗产的继承,是中国、印度等国在20世纪50年代倡导的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第二,它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新安全观”等重大理念的延续,是对话求安全、合作谋发展之类共赢思路的深化;第三,针对目前的国际形势和重大矛盾,它特别强调了不同文化、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进行对话和加深理解的迫急性,特别看重保持全球社会、政治和文明形态之多样性的必要性;第四,它充分注意到南北世界差距扩大的严重后果,要求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贸安排;最后,它当然需要“有理”、“有利”、“有节”地抵制少数国家的霸权主义,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具体到不同领域,人们可以展开各种联想,有自己的解读,做许多事情,朝着建立和谐的全球政治关系方向努力。

  金灿荣: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和谐世界的提出,首先是中国政府执政哲学在外交领域的自然延伸,是传统和谐思想与现代双赢观的结合。尊重多样性原则是建立和谐世界的前提。正如胡主席所说,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和谐世界主张具体应该包括:强调集体安全,肯定联合国的作用和多边主义的价值;发展优先,重点是最不发达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同时强调了发达国家的责任问题;经济优先,在政治关系中去意识形态化;在国际关系中寻求双赢,寻求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门洪华:大国需要理想的指引。一个发展的大国不仅需要“以功为己”,更需要世界理想。中国的世界理想古已有之,这就是《礼记》所载之“大同”。作为一种万物均等的世界秩序设计,大同理想有其普世性。胡主席在中国迅速发展、世界为之聚焦之际提出建立和谐世界,具有接续先贤、延展未来的重大战略意义。

  为适应国际社会转型的重大趋势,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力促和平发展的战略构想,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而和谐世界正是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如果说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富民强国的国家理想的话,和谐世界则体现着中国的世界理想。

  中国是和谐世界的提出者,也将是和谐世界的主要实践者

  王逸舟:首先,胡主席提出的建立和谐世界的倡议,应当成为未来一二十年战略机遇期我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成为指导我们的战略设计、学术研究和各项涉外工作的基本考虑之一。其次,若想在国际社会有力地倡导和谐世界,先要实现中国自身的和平发展;在这方面,如何保证我国的综合国力有质的跃升,同时在复杂的环境下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以及力所能及地逐渐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在这三种需求上建立起良好的“动态平衡”,是中国政府的重大国际倡议能否得到呼应的关键所在。再次,要看我们的研究者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否拿出新的东西,形成某种合力,配合和谐世界的理念和中国国际化的进程,推动国际政治事务里“中国话语”的产生。

  金灿荣:由于中国的巨大规模和发展速度,加上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对外战略持有某种疑虑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种疑虑长期存在,那么一种很可能的情况就是中国越发展外部世界就越紧张。如果建立和谐世界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认识,则可以进一步减少安全困境出现的可能性。胡主席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中国是和谐世界的提出者,也将是和谐世界的主要实践者。而和谐世界观的推广必将使中国成为受益者。

  门洪华:和谐世界代表着中国人民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期望,也是对“中国威胁论”的积极回应,它将进一步巩固中国负责任、可预期、建设性的国际形象。它意味着,中国领导人明确意识到了中国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将国内发展不平衡与国际影响不平衡结合起来思考,将和谐世界作为结合对内和谐、对外合作战略的中间点,从而为谋划中国发展战略提供思想指导。和谐世界的提法符合世界转型的预期,符合中国发展的长远目标,对中国近中期国际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条: 弘扬延安精神在建和谐社会中的指导意义
下一条: 构建和谐社会与增强社会活力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