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共计三万二千余字,字字重要、句句管用,需要我们长期地、反复地、联系实际地学习理解转换,将其作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院”)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一)在西北院的历史自信中理解守正创新
建院之初,西北院人响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要求,“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几代人的奋斗,不惜一切代价砸锅卖铁保军品供应,扎根西部,辐射带动陕西地方科技进步与产业提升,不但守住了“国有”根本属性,更在团结带领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党的全面领导能力,在干部职工实际体验“三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党的信赖和拥护,兼顾了职工生存、企业发展、国家需求,凝练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发展经验,形成了“团结一群人、奋斗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西北院精神。
搬迁转制,西北院人响应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时代要求,从“象牙塔”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在20年市场经济大潮的艰难拼搏中,不但守住了“科研”根本属性,培养了一批、储备了一批干部,更进一步主动应变,积极谋求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从基础材料的研发向材料制品领域延伸,不断完善钛材全型号全系列强链布局,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协调发展,成功从单一科研单位发展成为集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的新型机构,大胆探索出了“一院一所”模式,回答了科研院所转制发展的“创新”之问。
定位转型,西北院人响应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四个面向”的时代要求,以奋争的自信在应变中求变,勇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争取“新型科研机构”定位和一系列先试先行支持授权,不断研究和解决西北院发展实践过程中的认识问题和理论问题,不断深化和完善“一院一所”模式,主动追形势变化、追政策调整、追规划布局、追重大项目、追资金流向,努力搭建技术产出、资源配置和成果使用“三方”共享平台,努力破解新时代全环节配置生产要素难题,探索以产业经营收益反哺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循环发展路径,形成了科学的“十四五”战略目标及“一、十、百、千”中长期规划。
可以说,六十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只有充分挖掘好、坚守好、发扬好我们自己的发展经验,才有可能进入国家科技战略力量行列。
(二)在运用新发展理念过程中强化守正创新
西北院坚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积极应对“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局之变。贯穿创新的理念,坚持以解放思想应对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破除用体量衡量质量的评判标准;坚持以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重点布局“四个面向”10大基础领域;坚持以产业发展反哺科研创新,充分发挥国家军、民双创中心势能,用好用活17家中省创新平台,探索成果转化的高效路径。
西北院坚守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积极应对疫情反复发作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压力之变。贯穿协调的理念,坚持以党的坚强领导政治优势,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基本职能,统揽各方,形成坚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以问题导向思维和统筹兼顾方法,积极向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要创新质量,向科学管理运营要发展效率,向人才激励要发展动力,向特色产品要总体平衡发展。
西北院坚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积极应对市场绿色产品需求、职工绿色工作环境需要之变。贯穿绿色的理念,坚持用绿色低碳标准评判新产品、新成果的价值,引导企业、科研的管理者常抬头看看“七类”政策;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勇气,有计划地淘汰关联高耗生产设备,优化智能生产条件,加强职工劳动保护。
西北院坚守国家构建“双循环”战略要求,积极应对秦创原建设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机遇之变。贯穿开放的理念,坚持以扩大合作防范风险,加强学术交流,加强政企协同,谋划政产学研用高水平合作链条,提高西北院品牌影响力;关注资本要素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重要性,加强银企战略合作,破解科研资金长期投入不足难题。
西北院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积极应对每个发展阶段的难点痛点问题。贯穿共享的理念,坚持对内深化改革,以良好的生态建设,释放科研工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坚持优化全面发展的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安排各类人才合理流动,让职工在发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坚持让奋斗者“有价值”,在第一次分配中按实际贡献大小划分薪酬级差,发挥荣誉拴住人、鼓舞人作用,促进创新协作中的机会公平。
二、需要关注的五个方面情况
(一)关于研究领域的定位。党中央发布的《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把科学学科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等4个领域。结合西北院具体情况,要坚守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领域定位,把握好发现与发明的关系,通过鼓励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向“科学研究基础性工作”方向拓展。
(二)关于三类科研主体。目前,稀有院公司作为“新型研发机构”,要积极探索在资本主导下的科研成果转化新机制,发挥好有资金、有资源、有客户需求的优势和潜力,解决好“怎么闯”的问题;公司研发部门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努力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着力点放在提升劳动生产效率,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10个研究所要积极剖析60年科研活动历史,让老树发新芽,确保在纵向、横向课题中的双向优势,解决好“活得好”的问题。
(三)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所有科研活动,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要把握科研过程的完整性,打通科研和中试两个基本环节。科研活动的成果,要向生产过程转化,必须关注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生产能力情况,才能转变为实际的生产力;要深刻理解资本的逐利本性,打消技术对资本贪婪特性的过度怀疑,善于让国有资本市场“看得懂”技术创新。
(四)关于人才评价导向。党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破“四唯”等要求。要从听党话跟党走,做科学大家、管理专家,学贯中西、家国情怀等5个方面,理解“两代”院士的精神世界。探索特色培养人才路径,完善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促进我院“三支队伍”协调发展。
(五)关于科研项目监管。党中央发布的《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明确提出在科研经费管理、科研领域行政审批、为科研人员减负等方面开展专项改革行动。我们要积极调整和完善开展政治监督、日常监督的方式,把握好总体的“放”和有序的“收”,放要放的稳妥,收要收的精准,让科研工作者在职工群众中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作者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