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度关注,历次来陕考察都重点强调、反复叮嘱。特别是2020年4月,总书记来陕考察,首站来到商洛调研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强调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地处秦岭腹地的商洛市山阳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生态立县”作为县域发展的基本战略,以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立足资源禀赋,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擦亮绿色生态发展底色,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绿色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强县等称号,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连续获A类等次,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做法在全省县区委书记座谈会上首批交流。
以守护绿水青山为己任,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山阳县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把秦岭生态保护作为首要职责和底线任务,以一刻不松、一招不让的定力和韧劲,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一是常学常新增定力。牢记“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的教诲,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市关于生态保护的安排部署和政策要求,列为县委常委会和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第一议题”和必学内容,建立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指示批示“回头看”机制,以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义不容辞地担起秦岭生态卫士的政治责任,切实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二是悟深悟透绘蓝图。牢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绿色循环发展定位,进一步完善县域发展思路,确定了打造电子信息、清洁能源、绿色食品、生态旅游等七大特色产业集群的战略,提出了倾力打造“一都四区”示范县和建设“五好山阳”的奋斗目标,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坚定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三是常态长效守底线。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纳入部门单位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实绩考核,完善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考核评价体系,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构建卫星影像、无人机、片长和网格员等一体化常态化长效化监管机制,以最严格的管控坚守秦岭生态安全底线。
以构筑安全屏障为根本,厚植绿色发展优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山阳县坚持从守护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祖脉的高度,坚定守护好绿色生态安全。一是重拳治理秦岭“五乱”。实行生态环保人和事“双查”机制,坚持常态化巡查、定期媒体曝光和有奖举报“三项制度”,对不法行为露头就打,发现苗头问题及时纠正,做到了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少损失。去年以来,累计在县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曝光典型案件32起,关停市场主体5家、拆除5家,查处刑事案件24起29人,党纪政务处分29人,有力震慑了生态环保违法行为。二是全力推进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实抓细河长、林长、田长工作机制,开展河流“四乱”治理,强化尾矿库污染治理,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8年位居全市前列,县内主要河流4个国控、2个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三是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杜绝带污染的“GDP”和“双高”项目发展,实行产业准入清单制度,推行矿业发展“五化”建设,备案绿色矿山企业31家,实施尾矿库综合治理项目14个,意发牧业被国家认定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常态开展秦岭保护政策法规宣传宣讲、“秦岭生态卫士行动”等活动,引导形成人人争当卫士、个个践行低碳的浓厚社会氛围。
以推动绿色循环为方向,构建生态经济体系。面对秦岭保护和强县富民的双重责任,山阳县依靠绿水青山,把保护秦岭生态和特色产业发展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在保护绿水青山中收获了绿色财富,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一是抓特色,推动农业产业提质。以规模化发展、整流域推进为方向,选优发展“菌药果畜茶”等特色产业,累计培育和引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1家,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9个,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1个、示范村3个和市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个,实现每个产业至少有1至2家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其中恒瑞肉制品公司成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丰阳光成为西北单体最大的食用菌企业,形成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二是抓机遇,推动能源产业提速。抢抓国家大力推动抽水蓄能等产业发展机遇,发挥丰富的钒、水力和森林等资源优势,聚力打造抽水蓄能、钒储能、光伏“三大能源板块”,实施了色河抽水蓄能电站、钒储能电站、光伏电站等能源产业项目11个,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三是抓效益,推动康养旅游提档。树牢全域、全周期、全业态发展的理念,扭住全域旅游和生态康养“两大方向”,创建4A景区4个、3A景区3个,打造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重点村1个,国家美丽宜居小镇1个,建成高品质酒店2个、市级以上特色民宿25个,形成了“三条精品旅游带”和“四大康养板块”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气候宜居县、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县成功命名。
以提升幸福指数为目标,打造美丽生态空间。山阳县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城乡融合发展全过程,推动县城内涵式提升、集镇特色化发展、乡村景观化建设,打造“居者眷恋、来者留恋、闻者慕恋”的幸福家园。一是打造生态康养之城。按照“东延西进、南扩北提”的思路,坚持把“显山、露水、透绿”作为首要条件,以景区标准建设县城,以市场理念创新管理,实施县城建设“十大工程”,完成滨河北路、南大街、北大街等“四纵七横”道路综合提升,探索推行城市环境卫生社会化服务模式,唱响“秦风楚韵·和美山阳”城市品牌,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康养的山水园林城市。二是打造特色精美小镇。立足县域产业布局和城镇资源条件,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思路,依托境内福银、水阳、丹宁三条高速,分东、西、南三大片区打造特色小镇一条线,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以现代园区为支撑的城镇格局。漫川古镇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和历史文化名镇,户家塬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法官镇被评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三是打造秦岭山水乡村。以实现乡村产业、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基层治理“五个提升”为目标,在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移民后扶、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省级示范镇村建设“三大重点”,因村制宜打造康养、旅游、宜居“三类示范村”各18个,改造提升农村通组路186公里、5G基站124个,完成户厕改造9194座、公厕193座、旅游厕所45座,打造秦岭山水乡村体验地和乡村振兴样板区。山阳县荣获“中国美丽乡村示范县”,前店子村、法官庙村分别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美丽宜居示范村”,3个村获评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作者系中共山阳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