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对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常态化长效化推进作风建设,进行了再部署。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形式主义顽疾的枷锁不仅增加基层工作负担,还影响政策落地和民生服务实效。从门难进、脸难看到痕迹管理异化,从层层开会到指尖留痕,形式主义不断变异。有的地方将台账厚度等同于工作力度,有的部门把转发文件视作责任落实,更有甚者热衷搞“伪创新”,把精力耗在造“盆景”、编“经验”等面子工程上……这些行为严重侵蚀政策效能与制度执行力,让基层干部深陷事务性泥潭,挤占了基层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时间和精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这一思想病灶不除,形式主义便会如“韭菜”般割而复生。必须坚决打好攻坚战、持久战,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成效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这场攻坚战、持久战,打的是作风之弊,守的是民心之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的“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等要求,最终要靠基层干部扎根一线去践行。若乡镇干部被填表报数据捆住手脚,社区工作者困在“群里布置任务、群里落实工作”的怪圈,便难以深入群众、聆听民声。现实反复证明,形式主义的“虚功”少一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更为紧密一分;基层干部的时间更多花在群众身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就会不断增强。
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当前,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融入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作风建设的各项部署,真正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赋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