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种滋养
打印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些俗语,正告诉了我们,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成员的德行品性自然会渗透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中。这就是为什么,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时,总喜欢说,看那人德行,就知道他爸他妈是咋教的了,或者说一看这人言谈举止,就知道出身书香门第……可见,良好的家风家规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如阳光雨露般,在润物无声中滋养着我们的品行,浸润着我们的人格,甚至涵养民风、淳化世风。

记得我六七岁的时候,一次将亲戚家的一袋饼干悄悄的带回了家。妈妈知道此事后,并没有严厉的批评我,只是慢条斯理的给我讲了个故事。大意是从前有个小孩把邻居家的针偷了,回到家他爸妈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夸他是个聪明顾家的好孩子,随后这孩子越偷越厉害,最终因为盗窃罪坐进了大牢。妈妈这种心灵的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从小懂得,别人的东西坚决不能随便拿。此后每每见到喜欢的东西,想要据为己有的时候,妈妈讲的那个故事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坏念头瞬间就被“扼杀”了。久而久之,“不要拿别人东西,不能动公家财产”就成了一种潜意识,定格在大脑中,时刻指导自己不贪小便宜、踏实做事、端正做人。

难怪鲁迅先生曾说:“是弹琴人么,别人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家风就是靠的亲情的力量去弹拨家庭成员心上的“弦索”,在耳濡目染中,在无声无息中,让心与心发生碰撞,引起共鸣,进而滋养“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国学大师汤一介在晚年出版的自传中,就反复谈到祖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对自己产生的重要影响。他称,祖父和父亲诵读《桃花扇》中的《哀江南》和庾信的《哀江南赋》的情景时常在脑海里浮现,从中悟出的忧国忧民思想对他日后成长影响很深。作家老舍先生也多次提到家风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他说:“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一句“生命的教育”,足以说明母亲的言谈举止已融入老舍的灵魂深处了,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的行为。

当然,好的家风不仅是教化后辈子孙、寄托家族传统、盛放亲情的陈年家私,更是涤风励德、淳化风俗的精神薪火。清代诗人王豫就说过:“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国家主席习近平从小受良好家风的熏陶,他曾深情地回忆说:“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习近平更是将他从家庭中学到的廉洁俭朴、实事求是,贯彻到他治国理政过程的每个细节之中,用来要求自己,也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比如,他提出走群众路线,要求领导干部多到群众中去,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的地方去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他简化了高层领导出行警车开道、中断交通的安保环节,并且放弃小轿车,集中乘坐面包车,而他的父亲以中央书记处书记之职去地方调研时,曾严肃制止了当地警车鸣笛开道的做法。在不久前结束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更是特别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可以说“习氏家风”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从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新时期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家事连着国事,家风连着党风、政风、民风。美满的家庭、严格的家教、良好的家风,既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管好家人,成就更好的个体,亦能激发“家和万事兴”的活力,增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动力,汇聚成涵养优良作风、净化社会风气的强大正能量。


上一条:杜氏家规——岚皋古代家规的典范
下一条:沈家好家风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