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随着天气转暖,冻土渐融,鸟类也日渐活跃,大批迁徙候鸟陆续飞回北方。鸟类是自然界的“飞羽精灵”,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林草局近日发布消息,我国近期将组织开展春季鸟类保护专项行动,全力守护自然生态安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纳入工作任务之中。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野生鸟类的保护力度,取得明显成效。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越冬水鸟达到监测最高数量。不少珍稀鸟类品种在各地频频现身,留下嬉戏觅食的灵动身影。
成功越冬并繁育幼鸟
朱鹮在甘肃西部有了新家
甘肃省天水市小陇山龙门林场朱鹮生态园依山傍水、树木茂密、风景怡人。这里位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朱鹮分布地的最西端,是朱鹮在甘肃的家。
朱鹮有着白色的身躯,但脸颊、喙尖以及双脚却呈现朱红色。当其展翅起飞之时,双翼之下的红色羽毛瞬间亮出,如片片红云从空中飘过。作为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古老珍稀鸟类,朱鹮在我国一度濒临灭绝。1981年,国内找到的野生朱鹮数量仅有7只。而今,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抢救保护,我国朱鹮的数量已增长至7000余只。
小陇山的朱鹮来自陕西省洋县,于2023年9月引进,如今已安然度过两个冬天,并成功繁育出4只幼鸟。朱鹮是一种对环境和食物要求都很苛刻的鸟类,为了让这些珍贵的鸟类能够适应当地环境,成功在甘肃繁衍壮大,龙门林场为朱鹮打造了树草湿地俱全的栖息地,还配备了2名专职饲养员。
饲养员宋治平原本是一名护林员,如今成了朱鹮的“保镖”加“保姆”。他一有空就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朱鹮,对这种美丽的鸟的了解也与日俱增。据宋治平介绍,朱鹮胆小、爱干净,遇到污染易生病,越冬期和繁殖期需要格外照顾。每年冬天,小陇山湿地水面结冰,为朱鹮的觅食和饮水带来困难,宋治平和同事每天都要悄悄进入生态园内,用锤子把冰面敲碎,再向水中投入泥鳅等朱鹮爱吃的食物。小陇山的冬天有时会下雪,生态园内的工作人员便为朱鹮搭建起遮挡风雪的“避雪棚”。但光有这些还不够,担心刚来小陇山的朱鹮会被野兽袭击,宋治平和同事经常在夜间冒着严寒去生态园巡逻。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也是去朱鹮所在的地方转一圈,观察朱鹮是否正常觅食,有没有生病迹象。
2024年的春天,朱鹮进入恋爱的季节。作为朱鹮的“监护人”,饲养员们贴心地为即将组建家庭的朱鹮夫妇准备了人工搭建的鸟巢。据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副主任陈建会介绍,朱鹮一般一年产1到4枚蛋,数量较少,能够成功孵化也十分不容易。去年共有5位“朱鹮妈妈”产卵,但最后只孵化出4只小朱鹮。在朱鹮孵卵期间,饲养员们也忙得不可开交,一方面要精心搭配饮食,保证“朱鹮妈妈”有足够的体能;另一方面,他们还在鸟巢所在的树下做了一些防护措施,防止蛇等野生动物爬到树上偷吃鸟蛋。在小鸟孵化的那段时间,饲养员们几乎没有回家,整天守在园中,直至新生命到来。
陈建会表示,目前,在饲养员的精心照料下,朱鹮在生态园内健康成长,但人工饲养繁育的最终目的是野化放归。“后期,经过逐步野化放飞训练,我们将适时放飞朱鹮,建立朱鹮甘肃种群,使朱鹮分布范围逐渐向甘肃西部扩展。”陈建会表示,“今后,我们将不断修复完善朱鹮野外觅食食源地生态功能,通过对朱鹮栖息地改造、扩大湿地范围,进一步优化朱鹮野外生存环境,使小陇山林区成为朱鹮新的种群栖息繁衍地。通过对朱鹮的保护繁育,也可为其他珍稀野生动物生长、栖息提供得天独厚的场所,充分带动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促进秦岭生态多样性保护修复。”
珍稀鸟类频繁到访
多重守护打造温暖“候鸟驿站”
地处福建省福州市的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渚清沙白,一幅春日景象。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其良好的生态、丰美的水草,吸引了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前来栖息觅食。
2月28日上午10点,数十只白鹤亮相闽江河口湿地鳝鱼滩。不远处,蹲守多时的摄影师屏住呼吸,一手把着镜头,另一手快速摁下快门键。随着一阵“咔嚓”声,一组生动的白鹤“写真照”诞生。
拍摄者名叫陈超灵,是闽江河口湿地的一名讲解员,也是一名资深摄影爱好者,对于湿地内的各种鸟类,他了如指掌。陈超灵表示:“白鹤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过去素有‘鹤不入闽’的传闻,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2021年11月,24只白头鹤从保护区上空飞过,打破保护区境内观测的‘0’鹤纪录。之后,越来越多的鹤类、鹳类等水鸟频繁到访闽江河口湿地。”
不仅是白鹤,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青睐这片湿地。据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该湿地多种珍稀濒危水鸟个体数量超过全球种群1%,记录到的野生动植物增至1378种,常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超5万只,闽江河口湿地已成为我国单位面积水鸟种类和数量分布最多的区域之一。甚至不少从前在这里过境歇脚的“旅客”,如今逐渐转变为“常住民”。这些既得益于闽江河口湿地特殊的地理区位、多样的生境类型等天然优势,也离不开当地实施的一系列鸟类保护措施。
近年来,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积极推进治理互花米草、营造高潮位水鸟调节区、修建生物围栏、布设智能监测系统、开展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等工作,科学有效推进鸟类栖息地保护。
穿过湿地保护区的实验区、缓冲区,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指着不远处的水塘说道:“以前每遇到涨潮,这片核心区就会被潮水淹没,一下子鸟儿就无处可去了。为此,我们在实验区和缓冲区的水塘内安装了8个可自动调节水位的智慧水闸,涨潮时就可以把核心区的水引进来,水就不会涨那么高,如此一来,不同腿长、不同身高的鸟类都可以在这里畅快地玩耍。”
打开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分析展示平台,科研监测科科长高居娟轻点鼠标,大屏幕上立刻出现黑脸琵鹭“福福”的活动轨迹。“它的出现位置、停留时间,活动范围都会实时回传,显示在平台上,如果有出现受伤等异常情况,我们就能第一时间发现。”高居娟介绍道。
好环境吸引鸟儿,人类爱鸟护鸟则可以留住鸟儿。
管护员林发金每天都会来到闽江河口湿地巡逻,防止出现捕鸟和破坏滩涂等行为。“以前劝说不要捕鸟没什么人理会,现在大家保护意识增强了,说话也管用了。”10多年前,林发金是湿地里的养殖大户,拥有上百亩的对虾、海蛏、红蟳等养殖基地。退养还湿后,林发金第一个签署了退养协议,成了一名管护员。身份的转变,让林发金得以重新审视这片曾经赖以生存的湿地:“过去,许多鸟我叫不上名字,现在我是半个鸟类专家了。”
守护湿地,保护鸟类,如今也是当地人的共识。每年暑假,当地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湿地博物馆当志愿者。虽然只是简单的引导工作,但孩子们总是认真地向公众宣传普及鸟类保护知识。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观鸟分会常务副会长杨金说:“我们在湿地寻找风景,也守护着美景,希望这份守护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鸟类纪录屡次刷新
“听声辨鸟”实现科学精准监测
浙江省丽水市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是植物的家园,也是众多鸟类的乐园。不久前,浑身斑点的宝兴歌鸫在这里被发现,为丽水市的鸟类纪录上增添了新的一笔。
近年来,丽水市发现的鸟类种类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监测这些鸟类,受丽水市的委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建设丽水市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实现了对包括鸟类等在内的多个动物类群的智慧识别。
在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的一些树上,常常能看到一个外观看起来像树皮一样的灰棕色小盒子,这个装置叫作鸟类鸣声记录仪,通过它,工作人员就可以依据鸟类的鸣叫声识别出这片区域有什么种类的鸟来过。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圣军主要负责对丽水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鸟类进行研究,据他介绍,由于鸟类飞行速度很快,很难用红外相机拍摄到它的图像,所以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就依托鸟类鸣声记录仪捕捉鸟类的声音,通过将声音转化成图谱,利用声纹识别技术实现对每一种鸟的精准识别。
“这个叫声是白喉短翅鸫,又是一个鸟类新纪录!”去年春天,正值鸟类迁徙高峰,赵圣军将鸟类鸣声记录仪收集的一种鸟叫声导入丽水市生物多样性数字监测系统,随后经物种AI系统识别和声谱图校对后,确定该鸣声符合白喉短翅鸫鸣声特征。对于这一发现,赵圣军开心不已,因为白喉短翅鸫主要栖息于林下植物发达的常绿阔叶林,通常全年栖息于同一区域,在浙江省较为罕见,这一发现也标志着丽水市又多了一个鸟类新纪录。
对鸟类鸣声记录仪传回的鸟鸣声进行标注并训练,再将其扩充到物种识别底库,对采集到的鸟鸣声利用后台识别模型进行AI识别,最后人工审核校对,这是赵圣军每天都要重复的工作。相较以前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去实地勘测、找寻鸟类,“听声辨鸟”的新技术让赵圣军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他表示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设备实现了对鸟类的自动化监测,改变了以往大部分靠人工监测的模式,覆盖面更广,对常见鸟种识别准确率高达85%以上,基本满足了业务化运行的需求。
每一声啼鸣,不仅能分辨出鸟的身份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信息。“通过声纹识别技术,我们就能实现对鸟类种群数据的获取,以此评估丽水市鸟类多样性保护状况。”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生物多样性数字监管系统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实时查看、联网共享,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数和监测报告自动生成,做到了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评估、预警的全链条、智能化,显著提升了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听声辨鸟”智能识别不仅科研人员可使用,丽水市市民也可以在手机里打开“浙里办”APP,进入“丽水生物保护”板块,之后便可以将录制的鸟鸣声导入该板块进行识别。这一举措增加了市民的鸟类知识,也方便了市民赏鸟护鸟。
如今,在丽水市白云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等20个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样区,已有170台鸟类鸣声记录仪布设在各个角落,孜孜不倦地记录着各种清脆悠扬的鸟叫声。数据显示,丽水市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已实现对丽水180余种鸟类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