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一曲延千年

打印

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译文:后世子孙当官,如有贪赃枉法者,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

死后也不准葬入包家祖坟。不遵从包拯此训,包拯就不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子孙。

品读:《能改斋漫录》载,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37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又14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包拯,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公正廉洁,执法不阿,谥号孝肃,民间有“青天”之誉。他不但是家训的制定者,更是家训的践行者。传说北宋嘉祐七年春天(公元1062年),北宋仁宗皇帝因包拯居官清廉又家境贫寒欲将整个庐州城赏赐给他。但包拯坚辞不受,在宋仁宗的坚持下,包拯最后才要了庐州城郊的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留下了“不要庐州府一砖,只取护城河一段”的千古佳话。由于河道不比田产,它分不开,卖不掉,也富不了,因此包拯的后代子孙多依河而住,靠捕鱼挖藕采莲为生。后人为了纪念包拯,便把这一段护城河称为包河。

包拯治家严格,他的子孙无不谨遵家训。在包拯严格的家教下,他的儿子也成为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长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他廉洁自律,但却英年早逝,留下夫人崔氏和幼子包永年。次子包绶,包拯过世时刚满5岁,由寡嫂崔氏抚养。包繶没有留下家业,崔氏依靠替人家洗衣缝补勉强度日。后来崔氏变卖了一点房产,供养包绶和包永年求学。包绶不辜负寡嫂崔氏的厚望,官至六品。在任期间,包绶无论身居何职,都能清苦守节。包绶死后,箱囊之内,除了书籍、著述外,再也没有其他值钱的物品,衣袋里也只找出46枚铜钱。甚至有人猜测,包绶的死,极有可能和清贫有关。

包氏后裔也是将士林立。他们为抗敌卫国而捐躯,成为千古英烈。有的从武一世,戎装至终。明代武进士包永怀,率兵参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转战南北,暮年才归休。司令员包盛标是老红军,身经百战,累立战功。负伤致残不离职,年逾古稀未卸戎。不少裔孙远征平叛,固守边陲。西南地区的包氏始祖,多是平叛以后奉命镇守关隘而落业的军官。

时下重提家风家训,是件有独特意义的事情,不仅对党政干部,而且对普通家庭教育同样有现实而深邃的意义。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家训传承的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美德,这种历史的沉淀和传承是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若细胞的基因是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那么构建成的社会基因也就是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能拒腐蚀的。从家风家训做起,家家都继承弘扬传统美德,那就能成促进社会和谐、人人积极向上的动力,功莫大矣!


上一条:11.斯文不可不敬 患难不可不扶
下一条:13.苦难是成功的助力器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