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风翔法门寺(今属扶风县)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牟尼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塔。开则岁丰人泰。元和十四年正值开塔之年,正月,宪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持香花迎入宫内,供养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见此乱象,便向唐宪宗李纯上《谏迎佛骨表》以劝谏。他言辞激烈地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甚至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惹得龙颜大怒,韩愈差点被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力保,后被贬为潮州刺史,责令即日上道。
韩愈被押送出京不久,其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不幸染恶疾,惨死在驿道旁。当他策马行至蓝关时,侄子韩湘赶来为他送别,他深情悲愤地写下了千古名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出身唐代官宦世家,其高祖至其父四代为官。韩愈兄弟3人,大哥韩会,二哥韩介,老三韩愈。韩介早逝,韩愈3岁时父亲去世,便跟随大哥韩会生活。后来,韩会亡故,韩愈就由他的寡嫂抚养成人。韩愈少时生活状况颇为艰苦,但刻苦好学,自言“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19岁到30岁,韩愈在京师应举求官的10余年间也是“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无僦屋赁仆之资”。他先后3次落第,25岁时才中进士。而在唐代,进士只是入职身份而非实际官职,想做官还要再过吏部的博学鸿词科考,韩愈又连续3年应博学鸿词科,都没有中。他又3次上书宰相求官,也没有得到。30岁时韩愈终于在汴州宣武节度使董晋手下做了个观察推官,开始了仕途生涯。
贞元十八年,时年34岁的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名篇《马说》就写于这段时间。贞元十九年,长安及关中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在群臣缄口不言的情况下,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为民请命,上书朝廷,讲实话、报实情,请求朝廷减免或缓征赋役,因此被贬到“天下之穷处”阳山(今属广东省阳山县)做县令。但他没有怨天尤人,而以社稷为重,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施农耕、行仁政、兴文教,一改阳山蛮荒穷困的面貌。
在贬官潮州后,他发现潮州地处偏僻,教育不兴,农耕方式原始,陈规陋习甚多,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为当地百姓做了4件好事:一是驱除鳄鱼。潮州有一条江名为鳄溪,因为江里有很多鳄鱼,经常吃过江百姓。韩愈在名篇《祭鳄鱼文》中写道“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为民除害。二是劝农桑治水利,推广北方先进的耕作技术,整治水患。三是赎放奴婢。下令奴婢可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不得蓄奴。四是重办州学,请儒家先生,建学堂。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韩愈在潮州的政绩颇受百姓推崇,人言“潮州山水皆姓韩”,祭鳄之地被命名为“韩埔”,渡口被叫作“韩渡 ”,鳄溪被更名为“ 韩江”,原来的笔架山称“韩山”。《潮州府志》上记载:一千多年来,潮州后任的官员,以韩愈为榜样,基本上都是政绩卓著,没有贪官污吏。
永贞元年顺宗即位,韩愈改任江陵法曹参军。宪宗即位后韩愈累升至国子博士。元和十三年,韩愈跟随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军有功,升为刑部侍郎。元和十五年穆宗李恒即位,韩愈 任国子监祭酒。长庆二年转任兵部侍郎的韩愈单枪匹马,冒着生命危险赴镇州宣慰乱军,不费一兵一卒,化干戈为玉帛,平息镇州之乱,史称“勇夺三军帅”。长庆三年元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在韩愈治理下,京城长安社会安定,盗贼不起,米价不扬。
长庆四年,57岁的韩愈卒于长安。苏轼曾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纵观韩愈一生,他倡导的“文以载道”和“为官一任造福百姓”的为政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