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旬阳的守护者
打印

旬阳青山叠翠,峰高谷低,沟壑分明。贾佳 摄

秋日的旬阳,碧水绕着苍山,天是耀眼的蓝。

往昔,红军曾在这里的山川沟壑间浴血奋战。

今日,年近古稀的陈守业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红色文物宝库,传承着红色基因。

“这些年,我也算给国家守了点儿东西……”

得知桐木镇松树湾村七组村民李志善打算拆掉老屋,陈守业急了。因为夯土墙上,红二十五军写下的“武装保护秋收”6个大字还清晰可见。

“这条标语是历史的见证,一定不能毁在我们手里。”陈守业先是建议当地文管部门拨给李志善家5万元经费,说服其另寻宅基地建房,又一头扎进史料里,终于在《红色中华》《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找到翔实资料,证明了保护这条标语的必要性。最近,一套完整的红军标语保护工程方案出炉,陈守业总算是放心了。

这样的守护始于2014年,即将退休的陈守业接任了旬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以下简称“老促会”)会长一职。从此,守护宣传旬阳红色历史成了他的新使命。

城区瑞莲路的一栋普通居民楼前,坐落着一座红色展览馆。推开古铜色大门,你或许会在一份旧报纸、一张老照片前久久驻足。在这处不足80平方米的门面房里,陈列着陈守业的所有收藏。

“这份1952年8月19日的《人民日报》,首次刊登了‘红军老祖’的故事。”陈守业戴上老花镜,小心翼翼地翻到第3版,指给记者看那篇让旬阳闻名全国的报道。

这份报纸,陈守业找了整整3年。“一个北京的藏友有一整套的《人民日报》合订本,我只说要哪一天的报纸,没透露上面的内容,要不然可就不止800元喽。”

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不同时期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延安时期出版的杂志……为了收集这些分散在天南海北的珍贵原件,陈守业加了好些古旧书爱好者的QQ群,结识了许多藏友,当然也搭进去了不少退休金。

近年来,陈守业循着红军的足迹走遍旬阳,从群众手中抢救、征集到革命烈士证书、照片、马灯、手电筒、钱币、刺刀等一批珍贵文物。为了节省经费,摆放这些文物的展柜,是陈守业在一家手机卖场收购的二手柜台,一个300元。

展馆里没有空调,角落里的一台电风扇吹动着陈守业的格子衬衫。他小心翼翼地将拿出来展示的文物又一件件摆回展柜,喃喃道:“这些年,我也算给国家守了点儿东西……”

陈守业正专注地阅读1952年8月19日的《人民日报》。贾佳 摄

“你们愿意听,我也乐意讲,国家给我发着退休金,你们还给钱做什么?”

这座展览馆,现在成了旬阳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展览馆的接待人数显著增加,但讲解员始终只有陈守业一人。

“一讲就是2个小时,水都顾不得喝一口。”老促会秘书长龚济智说起陈守业既心疼又无奈。“所有的布展都是他完成的,也只有他最熟悉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别人还真讲不了。”在龚济智眼里,陈守业就是一部红色文化“活字典”。

因为对红色文化研究深,陈守业熟能生巧,会给不同的参观者讲解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

学生来访,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红军故事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村干部来访,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成了讲解重点;年轻党员来访,陈守业总会把挂在墙上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指给他们看……

今年5月,旬阳市纪委监委邀请陈守业为纪检监察干部授课,让他讲讲党史中的红色旬阳。不会制作PPT的陈守业只得把资料发给在西安工作的女儿陈希,远程“遥控”其为自己制作了一份60多页的课件。

上午8点半讲座开始,旬阳市纪委监委机关党委书记龚永武安排司机提前半小时去接陈守业。可车还未开出院子,却发现陈守业已经坐在授课的会议室内,开始调试电脑了。

3个小时的讲座中,陈守业深情讲述发生在旬阳的一桩桩革命事件、一个个红军故事,令现场的纪检监察干部无不动容。

“你们愿意听,我也乐意讲,国家给我发着退休金,你们还给钱做什么?”课后,陈守业拒绝了授课费,提上文件袋顺着旬河步行6里路回家了。

“这些娃娃牺牲的时候大多都没成家,连个后人也没有,我们再不管,他们可能就真消失了。”

青山有幸埋忠骨。革命年代,红军战士在旬阳牺牲后,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将其掩埋,年年祭奠。

但看到一些烈士的墓或掩于荒草难以辨认,或紧邻河道随时可能被冲毁,陈守业萌生了为烈士们重新修墓的念头。“这些娃娃牺牲的时候大多都没成家,连个后人也没有,我们再不管,他们可能就真消失了。”

为寻找、确认散落在旬阳崇山峻岭中的红军墓,凡是百姓经常祭奠、当地流传有红军墓的地方,陈守业都要去实地查看,请当地的老人仔细回忆,参考相关资料进行反复比对,最终确定了亟待重修的红军墓20多处。

老促会资金紧张,为了筹集修墓的钱,陈守业发出一份又一份募捐倡议。

“参加过战争的人更明白让烈士安息的重要性,和平的日子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怎能让他们的骸骨露于荒野?”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旬阳市残联干部胡自鹏在朋友圈看到募捐信息后,给陈守业转来了1000元。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我3个娃都当兵。”

“这500元是单位给我发的慰问金,想给修红军墓尽尽心。”

…………

硝烟虽然早已散去,但“红军”二字,依然能够拨动革命老区人民内心深处那根弦。同声相应,一笔笔善款汇集而来,一座座红军墓修葺一新,一个个红色地标点亮了起来。

在赵湾镇王庄村,烈士程久林在“七一”前下葬,这是陈守业组织修缮的第5座红军墓。

每位烈士下葬时,陈守业总会拿出一身崭新的红军服铺在遗骨上,完成他心中至高无上的礼敬。

“现在就害怕时间不够用……”返程中,陈守业望着车窗外一重又一重的大山,满目惆怅。

毕竟是67岁的老人了。去年,陈守业被查出患了心脏病,加之双腿常年受痛风的折磨,还能修几座墓?立几块碑?他心里没底。

红色展览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贾佳 摄

“是父亲让我知道谁才是最可爱的人”

从展柜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中国人民解放军回乡转业建设军人证明书》,陈守业向我们讲起了父亲陈玉仓的故事。

上甘岭战役中,一颗子弹穿透陈玉仓的左肩,却不幸击中了身后战友的胸膛。战场归来后,陈玉仓长期担任村干部,带着大家建水库、修梯田,总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儿。

1970年春,老战士、老党员陈玉仓应召再上“前线”,被任命为旬阳县(现旬阳市)民兵师独立排排长,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他带领着工匠们昼夜不停抢工期,苦干4年,为铁道兵某师师部建设营房、医院。

最让陈守业难忘的是儿童节时,父亲会穿着褪色的军装来到村小学,为他们讲朝鲜战场的经历,末了还教大家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过年时,县上会敲锣打鼓上门给退伍军人送慰问信和新年挂历。

“是父亲让我知道谁才是最可爱的人。”耳濡目染下,红色基因已经深深融入了陈守业的血液之中。红色,成了他人生的底色。

有时为寻访一处战斗遗迹,陈守业会忍着膝关节的疼痛走上好几个小时的山路,这让陈希心疼不已。但提起父亲所做的事她又倍感骄傲,“以前对红军的认识只停留在课本里、电视上,感觉离自己很遥远,是父亲让我认识到原来红军真真切切地在我们身边这片土地上生活过、战斗过。一条标语、一座红军墓、一枚子弹壳都是历史的见证,我的家乡是一片英雄的土地。”

2020年,旬阳家风师风廉政教育基地建设期间,在确定“荣誉堂”板块的人选时,龚永武想到了陈守业。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干部。”陈守业一再拒绝。

“您抢救、保护了这么多的革命文物,多年来一直义务宣传红色文化,您就是我们旬阳的一面旗帜啊。宣传您,就是在宣传旬阳。”在大家的再三劝说下,陈守业才勉强同意,提供了一张自己的证件照,龚永武将照片放在了展板“C位”。

红色文化研究学者、义务宣传员、收藏家、守墓人……都可以用来描述陈守业这位老人,但其实他更像是一名船长,打捞起散落的红色文物,扬起传承的风帆,满载着对历史的尊重对先烈的崇敬,驶向未来。


上一条:宝鸡渭滨推动家风建设走实走深走心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