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放学后缠着奶奶给我讲她那个年代的故事。
奶奶1941年出生,从小没了妈,是在继母的打骂声中度过的童年。长大后嫁给了爷爷,在最困难的年代里,生了四个儿女。奶奶说:“你爸爸最命苦,生他的时候我正在拉磨,结果一阵肚子痛,紧接着你爸爸就生在了磨道上……”
四个孩子相继是在奶奶顶大肚子、起早贪黑劳作的过程中出生的。奶奶说:“那个时候苦啊!我要养活四个幼崽,还要伺候两个年纪大、没有劳动能力的公婆。劳累了一天领点粮食回来,舀一点点米下到锅里不停地熬,熬出米油盛给四个小的,拿勺照着汤底挖点稠的盛给两个老的,再把最后那一点米粒的汤,加上一瓢水,两个大人就这样哄骗肚子凑活了一顿又一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老百姓的日子终于渐渐好转。作为大孙女出生的我,自然也成了整个家庭的宝贝蛋蛋,那个时候我没有奶水喝,爸爸每次出去挣钱首先的花费就是给我买奶粉。十来岁的时候我家率先成了当地的“万元户”,脱贫致富了。记得小时候,身边的邻居三天才能吃上一顿白面粉,而我家每天一顿的白面条或者白面馒头自然成了小伙伴们流口水、争先羡慕的对象。
记得有次吃面条,不小心把面条掉在了桌子上,我理都没理,结果一旁的奶奶静静地夹起面条在开水碗里涮了一下吃到自己嘴里,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奶奶却笑着说:“俺们这些饿过肚子的人见不得糟蹋粮食,你们现在能吃上这白生生的面啊,应该感谢毛主席,感谢解放军!”
奶奶如今已80岁高龄,依然是一个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健硕的小老太太。每次回老家探望奶奶,她又会像小时候给我讲故事那样,将困难岁月的不易和新中国的种种好,讲给我的两个孩子,也会习惯性将小重孙女不小心掉在饭桌上的面条,悄悄夹进自己碗里……
不觉中我参加工作已近15个年头。这些年来,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成家之后,无论是经济拮据还是手头比较宽裕的时候,奶奶夹起饭桌上面条的习惯以及当时说话的神态都已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今的我也有了自己的儿女,不浪费粮食是我对子女最基本的教育,希望他们在新时代的中国,依然铭记: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依然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需要发扬的优良作风!(宝鸡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