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荣的家风故事
打印

 

 

“我奋斗”“我幸福”。

大山深处的龙江乡是独龙族的聚居地,高德荣的家门上对称贴着这样两句话,一笔一画中都展现着一股精气神。这是高德荣的手书,也是他的精神。

从1979年调回独龙江乡工作开始,40多年来,高德荣一直投身在独龙族脱贫事业中,不是蹲在乡下带领群众架桥修路、发展产业,就是跑上级部门为家乡争取项目和资金。他团结带领独龙族群众实现了整族脱贫,让独龙族成为我国第一个整族脱贫的少数民族。

与此同时,高德荣用言行教育引导儿女,为子女在立志、立德、立廉上作出了表率。在他身上,严实作风与优良家风相得益彰。

许多个大雪封山的日子,高德荣曾望山兴叹:出山的公路何时能打通?独龙族人何时能走出大山、摆脱贫困?

独龙族世代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之间的山谷地带,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群众居住在茅草屋、木头房里,出行靠徒步,过桥靠溜索,运输靠马帮。对于独龙族来说,路就是“命根子”。

“要修一条公路,打破独龙江与外界隔绝的状况;要发展一个产业,让独龙族群众尽快富裕起来。”自小在独龙江长大、目睹了独龙族“刀耕火种”的高德荣,暗暗在心里立下志向。

1972年,高德荣考上了怒江州师范学校,第一次走出大山峡谷,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更明白了发展要靠奋斗,个人如此,家庭如此,民族也如此。

“不努力、不奋斗,就没有更好的日子。”

“奋斗要有本事,要好好学习。”

……

“我的民族还没富裕起来,我要回去帮助他们。”1979年,高德荣放弃怒江州师范学校教职工的职位,回到大山深处的独龙江乡,成为一名小学老师。此后,他从乡村教师成长为乡长、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长,当选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变的是岗位和职责,不变的是带领独龙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志向。

40多年来,高德荣为了工作上下奔忙,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庭,爱人马秀英从无怨言,不仅在医院对自己的护士工作尽心尽责,而且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他工作时的那股劲头让人佩服。他到哪里我就跟着去哪里,家就在哪里。”说这话时,马秀英的眼神温柔中带着坚定。

在高德荣的带动下,马秀英在结婚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当起了不领工资的“勤务兵”,帮助高德荣处理一些工作上的杂事。“老婆子是我们家的接待科长,村里人有事情来家里都先找她。”对于马秀英的付出,高德荣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她工作量比较大,很辛苦。”

在高德荣简陋的家中,挂着一串“特别”的装饰品。各种颜色的小牌证被串起来点缀在发黑的竹篾墙上,尽管有些已经破损,但上面的字依稀可见:“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出席证”“独龙江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特邀证”……

这些是高德荣出席各类会议的证件,既是一种证明,也是一种荣誉。在女儿高迎春眼里,父亲这些不起眼的牌子,是最好的教育: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才能获得这些不可多得的荣誉。

从小到大,身边的朋友没少打趣高迎春:父亲当了那么大的领导,有些优越感很正常,靠着父亲获得一些照顾帮助也没有什么。面对这些,高迎春很清醒,她说:“只有像父亲那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对得起拿到的工资,才能获得组织的认可。”(宝塔区纪委监委)


上一条:顾方舟的家风故事
下一条:网红“老班长”心中的好母亲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