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昌明兄弟捐赠的马镫。(柞水县纪委监委供图)
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后,在商洛市柞水县红岩寺镇建立了红色革命政权,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由此代代相传。
在红岩寺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对锈迹斑斑的马镫。这对看似普通的铁马镫,承载着当地群众对红军的感恩与怀念。
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转战至柞水县红岩寺镇,成立了中共红岩寺区工作委员会、红岩寺区苏维埃政府等,开展了“打土豪、均田地”运动。
当时,红岩寺镇立王沟的保长蔡定山拉青壮年劳力当壮丁,家住大黑沟的杜荣堂就在其中。因畏惧蔡定山手里的枪,大家不敢逃走,只能饿着肚子没日没夜干活,苦不堪言。
“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工农当家作主”“铲除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红二十五军一到柞水,便将这些宣传标语沿街刷写。当地群众受到鼓舞,立即把蔡定山拉壮丁的事情告诉了红军。随后,红二十五军抓捕了蔡定山,将其押至曹坪处决。那些被蔡定山奴役的壮丁和家仆也得到了解救。
那段时间里,红军没收68户恶霸地主的土地共2755亩,分给了525户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革命热情点燃了杜荣堂,他跟随着红二十五军参加了革命。可不久后的一次战斗中,杜荣堂不幸身负重伤,不能再跟随部队继续前进。在杜荣堂离开部队时,一名军官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马镫拿出来送给他,说:“这对马镫就给你留作纪念,你要争取早日把身体养好……”
拿着这对沉甸甸的马镫,杜荣堂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红军真是把咱当亲人啊!后来,红二十五军离开了柞水,进入关中,杜荣堂也回到老家养伤。这对马镫,一直被他珍藏在家中。
新中国成立后,依托着党的好政策,杜荣堂家再也不愁吃穿。他时常给孩子们讲起红军的故事:那时候部队条件很艰苦,红军随身携带的都是未脱壳的稻谷,做饭的时候在石头上碾一碾,锅里常常是一半米一半糠。红军到老百姓家里,从来不会拿任何东西,需要什么就付钱买。
在红岩寺镇本地湾村的村史馆内,还陈列着当年红军向当地群众买萝卜时支付的铜板。
后来,杜荣堂将这对马镫分别给了两个儿子,并叮嘱他们要好好保存,千万不能卖掉。
“父亲是想让我们永远记住红军的恩情,希望我们兄弟二人成为像红军一样的好人。”杜荣堂的儿子杜昌明说。
2018年,红岩寺纪念馆开始修建,面向社会征集红色文物,杜昌明说服了哥哥,将两只马镫捐给纪念馆收藏。
这对马镫并不值钱,但它与在革命征程中留下的许多珍贵的物品一样,见证了红军一路走来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初心。正是依靠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红军队伍才能迅速在陌生的环境中赢得群众的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