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当天下事 耿介寇忠愍
打印

寇准9岁时即兴作诗咏华山,被视为神童。宋雨 摄

如今人们知道寇准,多半是缘于杨家将的传奇故事。在戏剧里,操着一口山西腔的他,身着补丁衣,腰悬醋葫芦,虽然抠门到了极点,但有勇有谋,人称“寇老西儿”。不过,真实的寇准跟杨家将没有任何瓜葛,他既不朴素,也不滑稽,人生经历却比戏台上的更精彩、更丰富。

我们与寇准之间,相隔近千年,但似乎有一座“精神之桥”,让我们能够与他心灵互通。寇准的精神世界、品质作风,以及对待人生遭际的态度,都让他的形象至今深入人心。

簪花少年 将相无种

公元995年春,一日,北宋军队正在皇家园林“金明池”操练水战,宋太宗赵光义率领群臣,乘龙舟在园中巡游。

良辰美景、歌舞升平,这让宋太宗兴致颇高。有宫女捧来一盘牡丹花,请大家佩戴助兴,宋太宗亲手从盘中挑出最鲜艳夺目的一朵花,赐给了风度翩翩的参知政事寇准,笑着对群臣说:“寇准年少,正是戴花饮酒时。”这位年轻的政要,因此获得了“簪花少年”的美誉。

宋朝是浪漫风雅的时代,在求贤若渴的宋太宗眼中,出身寒门的寇准不仅相貌英俊,而且性格刚毅有胆识,没有家族门第的复杂背景,是最合适的“年轻干部”人选。

寇准的父亲寇湘虽考取过状元,还在五代时期当过后汉皇子的幕僚,可惜后汉迅速湮灭。公元961年,当寇准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出生时,寇家已是一穷二白。

寇准从小便有“神童”之称,9岁时父亲带他去爬华山,他当场吟出一首绝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闻者无不称奇。私塾的老师觉得这孩子才思敏捷、气度恢宏,将来必成大器。

果不其然,寇准19岁就考取了进士,名列乙科三十五名,正式进入宋朝官吏队伍。一代政治家的传奇人生从此启幕。

寇准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巴东县(今湖北恩施)当知县。刚到任,寇准便动手修葺县衙,一改此前破败不堪的模样。同时,他还把巴东所有百姓的田产和应该缴纳的税赋一一登记,如实贴在县衙门口,接受大家的监督。

一晃三年,寇准被调往成安县(今河北邯郸)当知县。因为治理有功,寇准离任时,老百姓夹道相送,并给他送上万民伞以颂其德。

给清廉且有作为的官员送万民伞,寄托着中国人最朴素的“清官情结”。在所有对于官员的赞誉中,“清官”都称得上是极高的评价,这体现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伟大文明的民族对于清廉以及正义的不懈追求。

公元985年,西北党项人与宋朝发生边境战争,寇准被调往前线押运军粮。这本是一趟苦差,但寇准以运粮为契机,将党项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性、婚嫁方式、作战技法、战术武器等全部记录下来,写成《御戎策》呈送给宋太宗,以指导军队如何运粮囤粮、如何守城御敌。

这让宋太宗眼前一亮:多么有才华的年轻人!于是一路提拔,让寇准未满29岁就进入了大宋王朝的权力阵营,34岁当上参知政事——相当于当时的副宰相。

澶渊定策 临危不惧

然而,寇准的性格太刚烈、太耿直了,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公元993年6月的一天,时任枢密院副使的寇准刚下班,与同僚张逊、温仲舒骑马同行。突然,半路冲出一个人,跪在寇准和温仲舒的马前,大喊“万岁”。

次日一早,有人向宋太宗打小报告。宋太宗大怒,叫来寇准、张逊和温仲舒问话。此时,寇准才明白过来,自己是遭人陷害了,他当场向宋太宗申辩,并将矛头直指张逊,“张逊贪污公款、庸碌无能,平日处处与我作对,所以安排人用这样卑鄙的手段陷害我。”

张逊是寇准的上司,也是宋太宗非常倚重的心腹老臣。此番言论,让宋太宗有些下不来台,他下令将寇准贬至青州(今山东青州),这便是寇准遭遇的第一次政治危机。

可这并没有改变寇准的耿直作风。一次,他与宰相吕端在宋太宗面前发生了争执,宋太宗出面劝架:“当众吵架,有失体统。”犟脾气的寇准第二天上朝时,拿出一堆文件,一条一条地和宋太宗理论,非要证明吕端是错的。《宋史·寇准传》记载,宋太宗当时只说了一句话:“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不久后,寇准被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州市)。

学术界普遍认为,宋代朝政“称得上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开明的”。北宋时期,社会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出自平民或是清贫家庭的读书人,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一些科举出身的贤达志士,怀抱着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士以天下为己任”。

“寇准在当时的官场,的确是另类官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认为,寇准心中只有对错,对错这条线划在哪里?就是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情,就是对的。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故,宋真宗继任。7年后,宋真宗将寇准调回中央,封为宰相。这一年的秋天,辽国大军举兵南侵,辽圣宗和萧太后率军一路所向披靡,直逼澶州城(今河南濮阳,亦称澶渊郡),马上就要靠近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有大臣提出迁都,寇准挺身而出,建议宋真宗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宋真宗勉强北上,一路上走走停停,几次动摇,寇准严厉督促:“陛下既然出发了,大家都看着您,这时您前进则士气倍增,后退就会万众瓦解。”

澶州分为南城、北城,两城中间隔着黄河。行至南城后,宋真宗又犹豫了,迟迟不愿过河进入北城。此时,寇准再次站出来力劝。果然,当北城军士看到龙旗时,都欢呼起来。最终,宋辽双方在澶州立约,两国约为兄弟之国。

家国天下 磊落光明

澶渊之盟”后,寇准迎来了政治生涯中的“高光时刻”。然而,那些平日里不干实事、只是空谈的官员却对寇准怀恨在心,穷尽一切手段对他进行打击报复。此后,寇准被罢免相位,前往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当知县。

公元1019年,副宰相丁谓邀请寇准再度回朝当宰相。寇准和丁谓之间的恩怨非常曲折,寇准曾十分赏识丁谓的才能,多次举荐提携过他,两人一度有过一段“蜜月期”。可丁谓擅长玩弄权术,被人称为“贼臣”,逐渐成为寇准的政敌。

此次邀请寇准,丁谓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上只是想利用寇准在朝中的威望和资源,巩固自己的势力。一次宴会上,丁谓见寇准胡子上沾了菜汤,马上凑过去给他擦拭胡须,结果,寇准非但不领情,反而当众奚落他:“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从此,“溜须”一词就被用来形容小人阿谀奉承。

这件事让丁谓恼羞成怒,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寻找一切机会打击报复。丁谓坐上相位后,将寇准一贬再贬。公元1023年,62岁的寇准客死雷州(今广东雷州)。在他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中,深受宋太宗、宋真宗两代君主器重。他一生光明磊落,心中只有国家没有个人,每当国家危难之际,就会出现他力挽狂澜的身影。

有人写诗称赞寇准:“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意指寇准为官几十年,却没有为自己建造过一座私宅。寇准去世十多年后,宋仁宗恢复了寇准太子太傅、莱国公的官爵,并赐其谥号“忠愍”,以表其一生功绩。

范仲淹曾用“大忠”来形容寇准。他认为,一切为天下、国家、社稷考虑,而非唯唯诺诺听命于皇帝,叫做大忠。“天下”者,是家国的天下、群臣的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天下。对于这一“天下”,寇准始终有一份深切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责任感。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