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张载的“五个背影”
打印

有这么一位陕西人:

他是关学宗师,也是宋代理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虽数次入朝为官,但终身清贫,去世后家中竟连买棺入殓的钱都没有;

他与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并称“北宋五子”,还被列为先贤,供在孔庙里。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评价他:“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

他,就是张载,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世称“横渠先生”。2021年,是张载诞辰1001周年。

让我们一同回望千年前的岁月,看看张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张载雕像。(眉县纪委监委供图)

家国天下

1040年深秋的一天,从眉县横渠镇远道而来的张载,在延安军府衙内见到了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

范仲淹是宋代“第一流人物”,无论人品还是能力,都堪称完美。面对这位仰慕已久的偶像,张载呈上自己撰写的《边议九条》,谈起了守边之策、攻守之术、军需供给。

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是张载从小的梦想,他一度有过自己组建一支队伍去边境收复失地的想法。

这个年轻人让范仲淹眼前一亮,“儒家当中自然有值得追求的事,为什么非要去探讨军事呢?”范仲淹看人的眼光何等独到,他看出以张载的天资和见识,完全可以在思想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临别时,范仲淹送给张载一部《中庸》,希望他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收拾行囊,回到横渠家中,从此潜心苦读儒家经典。

两年后,在甘肃庆阳修筑完大顺城的范仲淹,惦念起张载这个年轻人,遂请他到庆州相见。张载应邀写了《庆州大顺城记》,全文不足400个字,质朴无华,范仲淹自掏腰包,给了张载一笔钱作为稿费。

实际上,这是范仲淹对当时贫困的张载的一种变相救济。

张载把这笔钱存了起来,后来他和弟弟张戬进京考进士时,用的都是这笔钱。

民胞物与

1057年,张载参加科举考试。在同期的考生们眼中,作为“大龄考生”的张载算不上是天才。

这次科举考试由文坛领袖欧阳修担任主考官,与张载同时考中进士的还有苏轼兄弟、曾巩兄弟、章惇、程颢,史称“千年科举龙虎榜”。

张载曾经的奋发努力没有付诸东流,考完后,在宰相文彦博的支持下,张载在开封相国寺坐虎皮椅子,开坛讲《易经》,一时名动京城。

也是在相国寺讲学期间,张载见到了程颢、程颐兄弟。若论辈分,张载是他们的表叔。二程主张以“理”为本,而张载则提出以“气”为本,建构起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观点虽有不同,辈分虽有高低,但并不妨碍张载的虚怀若谷,他坦言:“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张载认为,天之气与地之气间永无穷尽的相互作用产生万物。万物从本质上来说是由气所构成,因此所有人都是同胞,人与物也是同类,所以人应该爱物,更应该爱人,不囿于一己私利,存仁心、养天性,这就是著名的“民胞物与”论。

在民胞物与思想的指引下,张载时刻惦记着百姓的安危冷暖,勇于担负起救民于水火之中的重大责任。

敦本善俗

张载在中央当过差,也担任过若干年地方官。

在云岩县(今延安宜川县)当县令期间,张载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体恤民情,每月都设酒食款待老人。一旦县里颁布了政令、文告,张载就会把各乡之“长”召集起来,让他们回去之后向民众转达政令文告的内容,认真践行。

路上遇到普通百姓,张载都会问:之前发布的某项政令,你都知道了吗?倘若百姓称没有听说过,张载就会责罚不将百姓放在心上的下属。此举使得上下政令通畅、文无空发,也可以更好征询老百姓对官府的意见,广开言路。

张载还筹措资金,为云岩县兴办了第一所免费学堂,给穷苦子弟提供读书机会。在渭州任职期间,他说服上级长官在大灾之年取数万军资救济灾民,并创“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展现了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相,拉开了变法序幕。

新法推行后,王安石邀请张载加入协助,但最终两人未能走到一起。根据张载弟子吕大临的记述,王安石主动向张载发出邀请,张载答复说:“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下风。若与人为善,则就敢不尽。如教玉人追琢,则人亦故有不能。”张载本身并不反对变法,而是觉得不可太急太过,所以婉拒了王安石。

天人合一

作为儒学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张载创立的关学集中体现了儒学的主流精神,同时又注重理想意识与使命意识的结合,使“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51岁时,张载回到横渠创立横渠书院。当时,关中和西北各地的士子云集张载门下,其教育思想日臻成熟完善。

横渠书院展厅。(眉县纪委监委供图)

作为士大夫,张载的理论体系里包含着关于政治哲学的思考。用现在的话说,张载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的思想体系很严整,一些理学、心学的重要命题,在他的思想里已经显现端倪。在著名的《西铭》一文中,张载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大家庭,“乾称父,坤称母”,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无论贤愚、不管地位高低,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作为思想家,张载的理论体系里也有关于精神修养的内容。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处于富贵的境况,虽可安乐享福,但千万不要骄横,要知道这是天地对你的关爱和眷顾;如果一个人处在贫贱的境遇,虽有困苦忧愁,但也不要绝望,应该将其视为天地对你的锻炼和考验。

作为教育家,张载的家规家训规范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主张“六有”,即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意思是:说话应有教养,行动应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心得,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有收获存养。后来,他又提出了“十戒”: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昵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

千古绝唱

关学所蕴含的重使命、崇道德、求实用、尚气节、贵兼容的精神,真正践行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使命意识和办学宗旨,对于陕西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精神的塑造以及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076年,张载的弟子吕大钧制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是中国最早的乡村自治制度,为关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作出突出贡献。

1609年,“关西夫子”冯从吾创立关中书院,传承振兴关学。1903年,“关学最后一个大儒”牛兆濂出任关中书院总教习,以身倡道,毅然肩负起了“为往圣继绝学”的神圣使命。1903年,关中书院改制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为当时西北五省最高学府。

2016年11月,陕西省首家家风馆“宝鸡家风馆”在眉县横渠镇横渠村揭牌成立,家风馆毗邻张载祠,馆内陈列着历代名人家训以及横渠村、宝鸡市12个县区的优秀家训家规等。

2020年12月13日,占地188亩的横渠书院在张载故里眉县横渠镇建成开园。2021年,张载祠(横渠书院)被命名为宝鸡市廉政教育基地。

张载之后,还有无数“张载”。他们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和精神追求,至今熠熠生辉。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