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初冬,阳光格外灿烂。
在西安市鄠邑区的一家养老院,记者见到了刚刚获得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西安交通大学纪委原副书记王世绍。
满面春风、精神矍铄,虽然拄着一根拐杖,但那铿锵的步履,让人很难想象面前这位老人已经95岁高龄。
60多年前,他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毅然登上了西去的列车,成了一名“西迁人”。
30多年前,已经离休的他为贫困学子铺就求学路,看着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以所学报效祖国。这些年,他捐资助学的金额累计已超百万元。
“我只是做了一点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我是一名党员,一辈子就是听党的话,跟党走。”
王世绍面对赞誉云淡风轻,但对贫困学子的关心和爱护却重若千钧。这位一直走在助学路上的老人用善心温暖着一颗颗年轻学子的心,用初心诠释着共产党员的担当。
王世绍与妻子仇启真。贾佳 摄
“今年我资助的学生里有6个考上研究生啦”
“衷心感谢您对我的关爱和慷慨解囊,在我困顿时给予我希望……”
“我或许会再度甚至无数次经历这样奋斗却未见希望的时光,但您在此时的一丝温暖与关怀一定会在那时涌出……”
“您用行动在我的内心撒下一颗感恩的种子,我一定会怀揣着这份感恩,在我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翻看着受助学生的一封封来信,王世绍老人缓缓地讲起了这条漫漫助学路的源头。
那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作的王世绍先后接受组织安排,奔赴陕南、陕北偏远贫困地区支援指导当地工作。
“有的地方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砖头垒起四条腿,搭上一块木板,就成了孩子们的课桌。一个村里识字的人屈指可数……”物资贫乏、知识贫瘠,这些场景令王世绍忧心忡忡,也引发了他深深的思考:解决贫困问题不能只是给钱给物,只有让这里的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才是长久之计。
离休后的王世绍将全部注意力转移到了捐助贫困学生上。他先后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陕西省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等机构与十几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2011年初,王世绍又写信给西安交通大学勤工助学办公室,提出要捐2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此后,他每年固定资助3至4名贫困大学生每人4000元至5000元。
2017年,他在西安交通大学设立了“王世绍助学金”,用来帮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此外,他一次性捐赠给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50万元,用于奖励学业优秀学生。2018年起,王世绍每年又资助12名西安交通大学学生每人5000元……
据不完全统计,王世绍仅捐赠给西安交通大学的资金就高达90多万元,加上早期通过其他渠道的各种捐款,总额已超过了百万元。
王世绍和妻子仇启真最开心的就是收到受助学生的来信。信中,学生们向敬爱的王老师汇报自己的成绩、工作情况。
“今年我资助的学生里有6个考上研究生啦!”对于学生们取得的成绩,王世绍十分欣慰。
“我们存钱也没啥用处,还是花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上更有意义”
“你可真是个倔老头,真金白银捐出去,又没好处,就收到一堆信,有啥用?”对于这位捐资百万元的老人,总有人忍不住问上一句“图个啥”。
“我资助的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村来的,他们通过我的资助能踏踏实实在校园学习知识,学生们有了知识、有了文化,才能更好为国家作贡献。”王世绍总是这样回答。
捐资助学,王世绍出手大方,但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
住进养老院前,王世绍和妻子一直住在学校分配的一套两居室内。客厅里摆着一张当年学校统一配置的正方形木头餐桌,桌面的红漆早已脱落,露出原木本色。这张餐桌,已经用了近40年。
家里还有一件堪称“高龄”的毛背心,王世绍穿不上了,妻子仇启真就接着穿,穿破了就拆掉重新织补,就这样穿了70多年。
王世绍最常穿的那件深蓝色外套,也已经穿了近20年。
“我的离休金每年有十多万,每个月拿出1000元充饭卡、买生活用品和水果就够了。儿女都很自立,我们存钱也没啥用处,还是花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上更有意义。”在这一点上,王世绍和爱人仇启真达成了一致。
一笔笔捐助,改变着一个个学子的人生轨迹。
西安交通大学2010级学生魏国玉在大三那年,曾面临着一个选择:是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还是继续深造实现自己的科研梦?
在魏国玉迷茫之际,是王世绍的资助和鼓励打消了他的顾虑。在给王世绍的信中,魏国玉动情地写道:“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目标的指引会让我更加有力量,我要成为化工专业的全国顶尖人才。”
最终,魏国玉被清华大学录取,一直读到博士毕业,“正是因为王老师无私的资助和鼓励,我才有了追寻科研理想的勇气和底气。”
爱被感知,也被传递。
被王世绍资助过的学生,有的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当志愿者;有的在寒暑假远赴山区支教,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更多的孩子。
“3年后如果我还活着,就继续捐”
在王世绍家的电视柜上,和老两口的合影摆放在一起的,是两枚金灿灿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贾佳 摄
从1948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听党话、跟党走就刻在了王世绍的骨子里。
西迁时,王世绍放弃上海优越的生活,来到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参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创建工作;离休后,因为深知党的事业要靠年轻人传承,国家的建设也要靠年轻一代,王世绍果断将离休金拿出来捐助寒门学子,为他们铺就求学路。
73年党龄,写满了忠诚和奉献。
在王世绍家的电视柜上,和老两口的合影摆放在一起的,是两枚金灿灿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这对相携走过大半个世纪的鲐背老人是爱人、家人,也是志同道合的“战友”。
回忆起和妻子结婚时的情景,王世绍记忆犹新,“我俩没有办婚礼,没有请客吃饭,连新衣服也没有添置。”王世绍的工资不低,婚后夫妻俩住在上海的繁华地段,但从不下高级馆子,也不穿名牌衣服。
对待子女的婚姻大事,夫妻俩似乎也有点儿不通“人情世故”:既没给儿媳彩礼也没为女儿准备嫁妆,反而鼓励孩子们一切从简,不要铺张浪费。
“父母过日子有记账的习惯,花钱总是精打细算,绝对不允许我和妹妹乱花一分钱。他们对我们兄妹俩很严格,却把大爱给了受资助的学生,他们身上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对于父亲数十年的捐资助学行为,儿子王晓欣表示,他和妹妹都很支持。
除了捐资助学,每每听到哪里有灾情,王世绍也总是慷慨解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他积极向灾区捐款,交特殊党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又捐出2万元支持抗疫工作。
在受助学生李德福眼里,老党员王世绍不仅在物质上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更是他入党路上的精神“引路人”,“从王老师身上,我慢慢领悟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他高尚的精神品质,激励着我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校园内的梧桐道上洒满阳光。今年10月,王世绍和西安交通大学续签了3年的助学金捐赠协议,“3年后如果我还活着,就继续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王世绍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无悔的付出,也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