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陵神道边的翼马。(乾县纪委监委供图)
如果说中国历史有一个“黄金时代”,那么,唐朝一定是当之无愧的。
唐朝是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21位皇帝创造了289年的辉煌历史。
在有关唐朝的描述中,其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多民族融合的开放风气,都令人神往。而构成这一切的基础,则是政治的清明、官员的清廉。也正因为如此,唐朝才得以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健壮勃发的生命力。
唐朝的面貌究竟是什么样的?唐人曾经创造出怎样灿烂辉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形成其开放包容之气的源头又何在?今年6月,在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我们重访乾陵,以这座特殊的帝陵为入口,穿越历史,为您揭开一个“黄金时代”的面纱。
盛世气象:
整顿吏治 严惩贪吏
在乾县县城以北6公里的梁山主峰下,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
一对夫妻、两朝皇帝、合葬一室,乾陵的规格和形制世所罕见。再加之名扬天下的女皇帝、众说纷纭的“无字碑”以及传说中深埋在乾陵地宫中车载斗量的金银珠宝,更使这座陵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唐朝近300年的历史中,高宗李治开创的“永徽之治”提倡轻徭薄赋、节用民力,一时边陲安定、百姓富足,使得贞观盛世得以延续。而女皇武则天则注重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拔擢贤才,又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这种气象,无与伦比。
唐朝是在征战中建立起来的。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身经历过隋朝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对“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教训有着清醒的认识。
太宗曾命令魏征编录《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希望皇子们研读后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他还叮嘱官员,在辅佐太子时“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要“敦之以节俭,劝之以文学”,一旦见到储君有奢侈骄纵之事,必须“切言直谏,令有所裨益”。
可以肯定的是,太宗的言行举止深刻影响了他的儿子高宗李治。李治是个感性、仁慈、温情的人。父亲腿上长了一个毒疮,不能走路,19岁的李治上前,俯身吮毒。大哥李承乾和四哥李泰因争位双双被废,贬至边疆,他去送行。看到哥哥们衣衫单薄,随行人员很少,他便向父皇上书,请求其念及父子之情,多给衣食补给,让哥哥们吃饱穿暖。
在继位的第11个年头,高宗患上头风之疾,索性将代理朝政的重任交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向高宗上表的《建言十二事》,熔二十多年从政经验和未来施政方略为一炉,蕴含了孔子、老子思想,堪称经典。她敦促高宗求访贤才,推动科举取士,躬行太宗“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遗训。并召集大批文人学士,修书撰书,留下《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等典章。其中,《臣轨》含匡君、治国、将兵、惠民等内容,与太宗所写遗训《帝范》被誉为“君臣之书”。

乾陵朱雀门外,至今保存着61尊藩臣像。(乾县纪委监委供图)
人才选拔:
博学多识 明于礼法
位于乾陵东侧的永泰公主墓,是乾陵的十七座陪葬墓之一。直到今天,墓室壁画《宫女图》中依然能清晰看到女扮男装的宫女形象,这是典型的胡人风格。
李唐一族有胡人血统。正因如此,唐朝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吸收世界各地文化,许多士人自由出入儒道释之间,他们思想开放、精神富足,各竞风流。许多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进入国家权力中心,比如唐朝名将契苾何力、李思摩、李光弼,还有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被俘遇害的哥舒翰,都是胡人。
所谓文化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以及对由此带来的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对未来的信心。这样的皇室源流,让唐朝与其他朝代相比,有着不同的精神气质。
“唐代选任官员的条件十分严苛,尤其是唐代御史台作为独立的国家职能部门,对于御史的选拔,既要能体察民情、通晓官情,了解为政之要,还要博学多识、明于礼法。”在乾陵管理处工会主席董昌辉看来,这种严把“入口关”的选人思想,为保持官员队伍较高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可靠保障。
高宗时,武则天初为昭仪,后为皇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公元683年12月,高宗驾崩,后入葬乾陵。武则天为他在乾陵立述圣记碑,碑文由武则天亲自撰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通在帝王陵前刻字的石碑,打破了“帝王及后,礼无神道碑”的传统。
与述圣记碑遥遥相望的,则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 —这段“二圣”并立的特殊时期,被乾陵忠实地记录下来。
高宗临终时留下遗诏,太子李显于灵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此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亲生母亲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
武则天在治国理政上确实有一套,能令文武大臣折服。特别是她知人善任,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史书记载,武则天称帝后,徐敬业、徐敬猷兄弟在扬州举兵反武。武则天率兵征讨,两个月后,徐敬业兵败自杀,留下骆宾王一篇文采飞扬、气势磅礴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光耀史册。据说这篇檄文,武则天看后大加赞赏,说“宰相安得失此人”,意思是,这么有才华的人却一直被埋没着,宰相怎么没有重用呢?
监察体系:
广开言路 尊重民意
公元690年9月,武则天登上御座,改国号大唐为大周。唐张开怀抱迎接各方来客,胡商、遣唐使、留学僧等纷纷来到长安,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长足发展。
在乾陵,至今仍保存着61尊藩臣像,他们东西相向,隔神道而立,虽衣着各异,但都是双手前拱,姿态极为恭敬。这些藩臣像绝不是唐朝一厢情愿式的自我吹嘘,而是武则天靠她的政治智慧创造的盛世之象。
人才之盛,为唐朝成为盛世奠定了稳固的基石。李唐家族本身是关陇集团的成员之一,高宗李治即位初期,以他的舅舅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牢牢把控着朝政。到武则天时代,她沉重打击保守的士族门阀观念,基本结束了关陇集团自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她在科举制的基础上,创新开设了“殿试”,允许官员和百姓自我推荐,让很多出身贫寒家庭的学子,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
判断一个政治制度的好坏,最简单的一点,就是看这个制度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从太宗开始,唐朝的君臣就对此达成共识。唐朝非常重视对决策的监督,分别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设置众多的谏议官员,有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称作“言官”,参与朝廷决策,并随时提出谏议和批评。广开言路,目的在于尊重民意,倾听百姓心声,这样才能保证决策过程中尽早发现问题或者不足之处,提高决策水平,避免到执行时才发现问题进行纠正,付出更高代价。
为了强化监察官员的权力,武则天提出,监察官员可直接向她举报或弹劾有违法乱纪行为的官员,其他人不得从中干涉。这一时期的监察重在抓问题、报实情、提建议,尤其看重建言献策,把能提出正确的政策建议作为一种追求。此外,武则天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派官员去地方巡察,“春曰风俗,秋曰廉察”。武则天还下令造出4个铜匦(铜制小箱子),放在朝堂之上接受臣子的表疏。
从唐高宗永徽三年到唐中宗神龙元年,唐朝人口由380万户增至615万户——在当时,这是相当高的增长。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结束了15年的武周王朝。也是在这一年,武则天82岁的人生到达了终点,与高宗一样,她也在洛阳的冬天离世。她留下遗诏,去帝号,与高宗合葬乾陵。仁慈的中宗李显,仍给母亲一个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从此,大唐的风度和气魄,与青山融为一体,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