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内的雕像。宋雨 摄
如果你曾在延安嘉岭山的九层宝塔上俯瞰过这座城,甚至还恰好赶上了一场骤停的秋雨,你的视线便能穿过翻涌的云雾,落在平地而起的楼宇间,再向天际无尽处绵延。你望着这座被群山环绕的高原之城,望着点缀在城市中的革命旧址,那一刻,你便知道它为何会被称为“中国革命的圣地”。
从1935年到1948年,十三载峥嵘岁月,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信念。
究竟是怎样的独特之处,能让延安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延安,这一永载史册的名字,又留下了怎样的丰厚遗产?
政治方向
“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1939年4月13日,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由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迎来首次公演。
这场乐器简陋却满怀激情的演出,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精神,轰动延安、声震全国。
黄河——这条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冰峰雪山中的大河,西决昆仑,东袭渤海,在流过陕北这片黄土地后,勾出一条巨大的“几”字形弧线。
这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转折,日后也成为中国现代历史演进的一个拐点。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时指出,“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抗战何以“仗延安”?因为在延安,在清凉山上,高高矗立着指引胜利方向的旗帜。这旗帜,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这旗帜,代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1945年4月23日,党的七大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开幕。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延安改写了历史,延安孕育了希望,延安塑造了精神。
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大地,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向着民族复兴行进,以一种新的社会实践、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在历史中写下不朽传奇。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强调,全党同志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形势越是纷繁复杂、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是需要坚强引领。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理论求索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从高空俯瞰,延安城是由一个个被黄土梁峁包裹着的狭窄长条形街区组成的。
“一年胜利达吴起,陕北风光慰所思。”1935年,从长征一路走来的“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憧憬着中国革命的宏伟蓝图——“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已无歧。”
延安有着属于革命主义的坚硬内核。那些关于中国未来前途的热烈探讨不是清谈式的,严峻斗争和理论求索几乎成为日后贯穿延安时期的两个关键词。
1938年9月29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会上,毛泽东第一次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
1943年,毛泽东为新落成的中央党校大礼堂亲笔题写“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平实易懂,却有千钧之重,蕴藏着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理论活力和创造力的关键密码。
“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鲜明宣示,标注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的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
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新征程已经开启,新蓝图已经绘就。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能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一定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的光荣梦想。
为民情怀
“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延安精神不是孤立的,它虽以延安命名,但不局限于延安。从“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大党的拔节生长中,在大国的伟大复兴中,在困难时、在胜利时、在奋斗时、在进步时,这本鸿篇巨制,力透纸背的始终是“人民”二字。
1945年夏天,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来破解中国史上治乱兴衰循环往复的历史周期率。
在与黄炎培的这场著名的“窑洞对”中,毛泽东给出了第一个答案:“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走群众路线。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70多年来,当年的“窑洞之问”,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止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党的自我革命。
从“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到“党的自我革命”,两个答案,从探寻党和人民的关系,到将目光同时放到党的自身、反求诸己,一脉相承的,是走好“赶考”之路的清醒坚定,是走得再远都不会忘记的初心使命和历史自信。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坚持自我革命”被概括为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党中央在延安局部执政的重要经验,是洞察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密码,更是开启拨动民族伟力的制胜之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新时代十年的生动注解,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
奋斗姿态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1940年5月,南洋爱国华侨陈嘉庚来到延安。在杨家岭的窑洞中,毛泽东用自己种的白菜、豆角招待他。而在重庆,蒋介石请陈嘉庚吃饭,一顿饭就花了八百大洋。
这两顿饭,让陈嘉庚对两个政党的差别有了深刻感受。陈嘉庚在延安发现的,是未来新中国的秘密。他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此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敌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延安面临着最困难的时期。延安军民积极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不仅战胜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改善了边区的军民生活,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作风,是观察一个政党价值追求的重要窗口。
也是在1940年,毛泽东在延安提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命题——“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其中,“延安作风”是指中国共产党的作风,“西安作风”是指国民党的作风。延安精神,最难能可贵的是培育了延安作风,锻造了“共产党的官”应有的样子,即永远是人民公仆、人民的勤务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央八项规定破题,以上率下抓作风建设,推进全党作风建设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使党风政风民风焕然一新,党心军心民心高度凝聚,为新时代伟大变革提供了坚强作风保障。
“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部署,要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
打铁必须自身硬。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全党同志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今天,当我们重温这首创作于1938年的《延安颂》,仍能在一次次的“回眸”中,感悟初心的炙热温度,领略事业的波澜壮阔,传承红色基因,从而不断振奋起一次次“鸣枪起跑”的奔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