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闫荣珍翻看《长征回忆录》。蔡怡 摄
已是初夏,散漫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槐树枝叶,洒落在古院落的外墙,抹上一层金色。墙内是吴家东院老宅,也是安吴青训班旧址。百年沧桑,几重身份更迭,唯有传奇定格成永恒。
这里的夏天是彩色的。灰椋鸟三三两两,落在田间,金黄的麦地格外耀眼。远处的嵯峨山挺拔秀美,满目苍翠。街巷里,天真无邪的孩童,相约着去追逐一座雨后的七彩虹桥。
这里,是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的陕西省泾阳县安吴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赋予了安吴不一样的色彩。
信仰·红
6月中旬,村民自导自演的红色情景剧《青训班的一天》,在安吴村红色剧场开演,演员们身着灰蓝色军装,神情自若,沉浸其中。
红色,是安吴的底色。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为适应抗战需要和广大爱国青年抗日救国要求,由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出面,在泾阳县创办了一所战时青年干部学校——安吴青训班。
“聚在这儿我们上了生命的第一课,再会吧,我们到战场上去上第二课。我们将亲见祖国在血里得到自由,我们将在灿烂的乐园里上第三课。”那时,1.2万余名爱国青年在此聚集,经过学习培训,成为党在各方面工作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毛泽东曾为安吴青训班题词:“带着新鲜血液与朝气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们,无论他们是共产党员或非党员,都是可宝贵的,没有他们,革命队伍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胜利。”
如今,建立在安吴青训班旧址上的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成为陕西省廉政教育基地。
在安吴村,这段红色历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村民闫荣珍的家与安吴青年训练班纪念馆仅隔着一条街。平日里,她在自家门口支起摊子,卖些土特产。由于门前往来游客多,有时,她还会充当起义务讲解员。“身为安吴人,我从小就听家里老人讲安吴青训班的故事,所以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有游客咨询,我就给他们讲。”
闫荣珍的奶奶曾告诉她,当时村里学员多、人流量很大,学员和群众的关系十分和睦。家里没水了,学员就抢着去挑,墙坏了就帮着补。每逢节日,还经常有学员提着点心到家里来看望。“我奶奶没有女儿,当时认了两个学员做干女儿。有一个学员北上以后,还给家里来了信。”
闫荣珍爱看书,尤其是红色书籍。最近,她正在看一本《长征回忆录》。她说:“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咱们一定不能忘。”
安吴青训班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安吴人。
周立是土生土长的安吴人。小时候,他和伙伴们经常在安吴青训班旧址外的广场上玩耍。受红色文化熏陶,一颗从军的种子早已在他的心里萌芽。18岁时,他背上行囊,踏入军营,成为一名陆军战士。2019年,他离开军营,回到地方。
复员后,周立在外做过一段时间的生意,虽然赚了些钱,但他心里总觉得缺了些什么。用他的话说就是“无论走到哪儿,身上流的都是安吴的红色血液,割舍不下的是浓浓的乡土情结”。
由于之前从事过一段时间的人民武装和国防教育工作,周立琢磨着依托安吴的红色背景,创办一个国防教育基地,提升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培植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于是,他回村考察,向村集体申请了7亩地,把自己的退伍费全部拿出来,在距离安吴青训班旧址 300米的地方,创建了安吴—渭北战训基地。
如今,经过周立和战友的努力,这里已成为安吴村的又一热门“打卡地”。
“去年,基地一共接待了150多个团。今年,截至6月中旬,已接待了338个团。”看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安吴,了解安吴,周立的心里满是欣慰,“安吴村的红色文化,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
傍晚,安吴村的村民们在村委会广场上打鼓。蔡怡 摄
传承·黄
端午节前夕,安吴村的麦地里,金黄色的麦穗颗粒饱满。微风拂过,麦浪滚滚,即将迎来大丰收。
晾晒、切割、包装、发货……吴涛为了村里果蔬挂面厂的生意忙得不亦乐乎,20多号人齐上手,加班加点追赶进度。
“今早已经发走了一批,剩下的明天发走……”刚装完一车货的吴涛,才歇了口气,电话就来了。
一个月前,为了拓宽销路、保证订单量,吴涛独自驱车前往榆林和延安等地,洽谈合作事宜。“还是要经常跑呢,总是坐在家里可不行。你看,这订单不就跑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此次外出,吴涛的洽谈进行得很顺利,“谈下了10多个订单,2万盒挂面,合计有3万多公斤。”这个订单量,是果蔬挂面厂成立以来最多的一次。
说起安吴村的历史,吴氏家族是绕不过的一个话题。
明末清初,吴姓族人迁至安吴。清代末年,吴氏家族开始兴旺发达,周莹(吴周氏)更是在这里书写了秦商传奇。在周莹的悉心打理下,吴家的生意盛极一时。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其资本之雄厚,由此可见。
吴涛是吴氏家族北院的第16代后人,之前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做行政管理工作。去年,他回到村子,一心帮助村子发展产业。
“泾阳有蔬菜生产基地,加上这里是小麦主产区,挂面又是生活里常见的主食。在村里开个果蔬挂面厂再合适不过!”经过一番调研,吴涛找到了发展方向。
“我们厂采用的是订单制,忙的时候,需要将近20个工人。”吴涛说,这些工人全是村子的剩余劳动力,大家都能来打上一份工。
作为有名的富商,吴家人崇尚“富而不淫、贵而不移”,不会做不忠不义之事,吴氏家族慷慨而正义,素来享有“大义秦商”的美誉,而这种优良家风也深深印刻在吴涛的身上。
“秦商精神对我们祖祖辈辈的影响太大了,首先就是诚信待人。”吴涛说,“做生意,一定要有诚信,大家遵规守矩,才能将生意做好做强,决不能投机倒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凭借正直诚信的为人,吴涛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帮助。经过近一年的运营,如今,果蔬挂面厂已经逐步走上正轨,发展向好。
在泾阳,吴氏家族世世代代乐善好施,为当地做了不少善事。周莹不仅兴办义学,每逢灾荒,她都会开仓放粮,设粥厂,赈济灾民。抗日战争时期,吴家将自家院落用作安吴青训班,并在其他方面予以大力资助。作为吴氏后人的吴涛,也为村里的慈善事业作出了不少贡献。此前,村里修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吴涛带头捐款。
“叙天伦之乐事: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著大学之明法:格物,致知,正心,修身”是之前悬挂在吴家老宅的一副楹联。吴涛将其仔细抄写下来,并牢记于心。
实干·蓝
雨后初晴,安吴村的天空蓝得纯粹而干净。
在过去3年里,岳绵绵的身影,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村子的街头巷尾。她,给安吴村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2021年,经镇上包片干部的推选,岳绵绵成为新一任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以后,岳绵绵就没闲着。从来没做过村支书的她,最需要的就是经验。那时,她经常跑到村里的老干部家中请教村务管理,遇到难题时,还把他们请到办公室商量。那段时间,村委会的灯经常亮到深夜。
岳绵绵的公公之前是安吴村的老支书,在任期间为村里做了不少实事。在岳绵绵的心中,公公是位为民服务的好支书。公公的为人处世,对她影响很深。
“孩子他爷非常清廉。之前有人找他办事,送来了三样礼,他当面不好意思拒绝,等人走后,就立刻让我把东西退回去。送回去以后,人家还嫌我们不识好歹。”岳绵绵回忆道,公公当村支书的时候,既没让人在外面饭店请吃过饭,也从来没在村里吃过私家饭。公事公办,绝对公平公正。
要想民风正,干部自身的风气先要硬。受公公的影响,岳绵绵首先从村干部的作风抓起。她要求村干部不管给谁办事,都不能难为群众,更不能拿群众的东西。
为了让村民充分信任村委会,岳绵绵带领村干部,把村务公开做得更细。村子里的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村级收支、项目实施情况以及其他党务、村务,无论大小,都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从不藏着掖着。“组上的干部必须在每年10月底前将账簿拿到村委会审核,如有缺漏,就自己垫付。”
王治华是安吴村监委会主任兼村级监督员,在他的心里有一杆秤。“我会定期查看村务账目和集体资产情况,也会经常督促村干部及时解决村民反映的问题。”王治华说,“这两年,大家对村干部的评价明显高了,村里没有一人上访,没有一例检举控告发生。”
聚民心,就得从村民最需要解决的小事办起。
岳绵绵上任第一年,就为大家宣布了3个好消息:成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解决村里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奖励考学,凡是村里考上本科的娃,每人奖励1000元并为其父母颁发证书;整治村容村貌,让村里多年不亮的路灯彻底亮起来。
看到村委会的决心,村民们很受触动。在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时,面对资金不足的难题,村民们你100元我200元,发起了自愿捐款。在外工作的村民也慷慨解囊,最终凑齐了5.3万元建设资金。
今年,村里重新规划了6.8亩土地用来升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待建设完成,安吴村的老年人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照料和生活娱乐。
安吴村的点滴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村“两委”班子更清廉,村干部更清正,村民们也更加凝心聚力,村风民风变得更清爽了。
每年节假日,趁着村里热闹,岳绵绵都会召集道德模范、返乡创业者等乡贤们开座谈会。大家建言献策,为村里的发展共谋出路。“总的来说还是要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致富。”岳绵绵说,最近她正忙着注册安吴村的旅游商标,将来以村集体的名义成立旅游公司,整合资源,带动村子发展。
时间做笔,实干为墨,在安吴,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