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聂家:家书与家风共灿烂
打印

聂焘践行父亲《诫子书》的教诲,成就了其为人为政,造福了一方百姓。(镇安县纪委监委供图)

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镇安县,县城最中央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公园,公园最高处一个俯瞰四野的广场,将一封两百多年前的家书勒石铭记,这是镇安人对清代知县聂焘的无上礼遇。

这是一个苍茫远去的背影,也是一个仍在向我们走来的清晰面庞。当历史尘埃化作川上逝水时,聂焘留在这里的风俗、风气与精神脉象,已经成为辽阔共鸣和集体回响,衍生久远,至今影响着这方水土。

父与子

谁能想到,当54岁的聂焘来镇安赴任时,一路护送他的是78岁的父亲聂继模。

父子俩,骑着马,也许是骡子,翻山越岭、风尘满身来到这个被诗人贾岛称为“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的闭塞荒凉之地。

不远千里,送子赴任,足以看出老父亲的良苦用心。聂继模是清康熙、乾隆年间著名学者,以乐善好施闻名,尤其精通医术、诗文,人称“乐山公”。据记载,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聂继模都要亲自义诊,并跑去监狱给囚犯看病、送药。当地的社会贤达乃至县令都表示要报答他,“翁存心救人,吾无以报公,当教汝子读书成名,即所以云报也。”

到了镇安,聂继模也没有闲着。他跋山涉水考察当地山川风俗、疾苦利病,甚至上山采药、研丸熬汤,住了半年才离开。人是回去了,但他心里还深深牵挂着儿子。毕竟,这是儿子首次出仕。

聂焘出生于1694年,41岁时中举,43岁时中进士。1748年,54岁的聂焘被正式选任为镇安知县。当时,能够通过科考获取功名的都堪称人中龙凤。担心儿子为政不勤,第二年,聂继模便送来一封3000多字的家书。

这封被后人称为《诫子书》的家书,虽然通俗似白话文,但内容并非寻常父子的闲话家常,而是一番关乎心性修养、持身处世、人伦亲情的心灵对话,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睿智、广阔、深邃,让人看到一种温厚中的坚守、自持中的清醒、贫寒中的高贵,忆之泪下,读之潸然。

“尔在官,不宜数问家事。”甫一开篇,聂继模就强调了公与私的重要性。他开宗明义地告诉儿子,“道远鸿稀,徒乱人意,正以无家信为平安耳。”

事实上,对进士出身的聂焘而言,前往镇安赴任,并不是他最心仪的选择。“山僻知县,事简责轻,最足钝人志气。”许是看出儿子心中的不快,聂继模语重心长地劝导,“须时时将此心提醒激发。无事寻出有事,有事终归无事。今服官年余,民情熟悉,正好兴利除害。若因地方偏小,上司或存宽恕,偷安藏拙,日成痿痹,是为世界木偶人。”

这是最能体现聂继模忠恕之道的洞见。因循苟且、拈轻怕重,向来是为政之大弊,“木偶人”之喻更是对如今“躺平”一词的精辟概括。甚至关于儿子“睡懒觉”的事,聂继模也说得十分具体,“居官者,宜晚眠早起。”他说:“头梆响,你就要起来洗脸漱口;二梆响,你就该处理公文、考虑一县的大事了。即使没事,也不能赖在床上,关键是要养成好的习惯。”

时任陕西巡抚陈宏谋对这封信十分推崇,“刊发通省官厅,以资策勉”。陈宏谋同样是一位实干派官员,他对《诫子书》的评价是:“只此一篇,抵过著书数十卷。”

镇安聂焘廉洁文化园。(镇安县纪委监委供图)

情与义

聂继模并不是一位严厉的、不苟言笑的,甚至是不近人情的父亲。相反,他对儿子的爱是温和敦厚而又炽烈滚烫的。

这封信,是聂继模特意安排聂焘的妻子和儿子亲自送往镇安的。“尔向家居本少,二老习为固,然岁时伏腊,不甚思念。今遣尔妻子赴任,未免增一番怅恋。”当年随儿子一起来镇安时,聂继模对这座陕南小县的世俗民情多有了解,“闻尔士民时时念我,足见风俗淳古。”

在外为官,人生地不熟。聂继模在信中提醒儿子:“山路崎岖,历多虎患,涉水尤险,因公出门须多带壮役,持鸟枪夹护,不可省钱减从。”中国人最朴素的“穷家富路”观念,隔着几百年光阴,于细节中积攒的温情跃然纸上。

信写到最后,聂继模再三叮咛:“知县是亲民官,小邑知县更好亲民。做得一事,民间就沾一事之惠。”在聂继模看来,一个人,不在官大官小,关键看你给老百姓做了什么。“尔性狷介,吾不虑其不亲贤,虑过以贤望人也。”他还以曾子“莅官不敬非孝”的话告诫儿子,意思是为官不敬重你的职责,就是对父母的最大不孝。

好一位通透明澈的父亲!世俗之人,能够做到严格自律姑且不易,若要做到不以自己的能力水平去衡量别人,不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实属难得。

知县的品级虽然不高,但执掌一县治理,一民不安、一事不理,皆知县之责。比聂焘年长一岁的郑板桥,曾出任过范县(今属河南)、潍县(今属山东)知县,他关心民间疾苦,时刻为百姓着想,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爱民之心,留下清正廉洁的好官声。

聂焘显然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在7年多的时间里,他将镇安作为自己的施政舞台,通过招流民、垦荒田、修水利、兴桑蚕、倡集市,推行一系列新政,以全方位的革新开创了堪称典范的县域治理模式,赢得“时推陕南第一”的政绩。

每有重大利民之事,聂焘都率先捐资相助。据记载,他累计捐出582两白银,这笔钱全部用于修路、建学校、设义仓。

按照清代中后期的官员品级和俸禄制度,知县属七品,“年俸”45两,外加“禄米”45石。按1石米折价1两银子计算,聂焘一年的俸禄也不过100两白银。能把多一半留给这片异乡的土地,真是无愧于父亲在信中所希望的,“大抵自己节省,正图为民间兴事,非以节省为身家计。”

聂焘刚上任时,镇安只有784户4000多人。前后仅4年时间,湖广、江浙、巴蜀等地流民纷至沓来,人口猛增至2562户。他还把镇安自有史以来的人文、地理、建制、里甲、户口、田赋、官师、风俗、物产、古迹等,全都详细撰修入志,以10万字的洗练文笔,让后人看到了一个独特地域数千年的人文演进。

1755年,聂焘调往凤翔任职,这一年他61岁。7年多深耕镇安,他践行着父亲在家书中写的“尽所当为”四字,没有回过一次老家。这次,他以高堂无人敬奉为由,辞官回家教书,门生年达数百人以上,直至终老。

家与国

民风、民情、民俗,背后是礼仪、道德、规范。聂焘并不追求那些眼花缭乱、昙花一现的政绩。相反,他将目光更多地投注到移风易俗、化风成俗中,通过一种长久的精神给养和文化建构,给一方水土注入脱胎换骨的生命力。如果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那么,聂焘点燃的火,熊熊烈烈烧了近300年。

他并不寂寞。在今天的镇安聂焘廉洁文化园中,当地人将“为父当比乐山翁,做官要赛聂家郎”的楹联,永久地悬挂在聂翁亭两侧。

厚德必报,聂家父子两代,一民一官,树立起的做人原则化作浩荡家风,赓续了灿若星河的中华文脉。

聂家祖籍湖南衡山(今湖南衡阳市衡山县),聂焘之后,聂家又有三代进士、两世翰林,是名副其实的“科第世家”。如聂焘之孙聂镐敏、聂铣敏分别荣登进士及第,他们都承袭了祖辈清正的作风,一生崇学重教、廉洁奉公,对其后裔影响很大。

同样是进士出身的聂亦峰曾说:“惟恐上负国恩,下辜民望,玷清芬于祖父,贻恶报于子孙。”聂亦峰是曾国藩的亲家。他在广东为官时,当地两大宗族发生械斗,官府派兵围剿,聂亦峰跑到第一线调停制止,主张以宽容态度处理此事。

此举,让同为湖南老乡的曾国藩大为动容。后来,曾国藩将最疼爱的小女儿曾纪芬嫁给聂亦峰的儿子聂缉椝。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他的大女儿曾纪静,许给袁家,夫君在她过门前就纳了小妾,成亲后花天酒地,还有家庭暴力。曾国藩非常生气,将女婿逐出家门,却勒令女儿回夫家侍奉公婆——这在今天的人看来,恐怕是难以接受的。

能获曾国藩青睐,并准许这桩婚事,与聂家的家学门风脱离不了关系。聂缉椝是清末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先后出任过江苏、湖北、安徽、浙江等四省巡抚,赢得“才大心细、精干廉明、为守兼优、局量远大”的评价。

聂缉椝之子聂云台,引进新技术,办贸易,开纱厂,成为晚清上海滩上赫赫有名的大实业家。为让聂家人相互之间及时保持沟通,加强家族凝聚力,聂云台立下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制度,并发行每十天一期、单期高达1800份的 《聂氏家言旬刊》。此刊仅在亲友间发行,共发行了数百期。

在今天的上海杨浦区,有一座名为“聂家花园”的中西合璧式洋房,这便是聂云台所修建的。据记载,聂家的家庭会议规模多在二三十人,有召集人,有会议记录,还有议事规则。所讨论议题,很少涉及家务琐事,而是如何习礼、修身、择业,这成为一个家族内部的精神密码和传家珍宝,教化族人,代代相传。

同样与曾国藩有着渊源的俞大维曾向聂家人感慨:“我们俞家继承了曾家会念书的传统,你们聂家则继承了曾家清廉刚正的作风!”

也许这一切成就,都可以在《诫子书》中找到源头。今年是聂焘去世250周年,当年离开镇安时,面对攀辕痛哭前来送别的当地百姓,聂焘留下了一首诗。

诗中有两句话:“愿言课儿孙,殷勤务耕读。”这是一位以清正而立身的中国士大夫的人生旋律,也是一个百年家族的精神成长史。



对 话

擦亮“廉洁文化润栗乡”特色名片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镇安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余红松。

记者:聂焘在镇安期间业绩之卓著、功勋之显赫,对后人影响至深。镇安县如何立足本地廉洁文化资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心修身,守住为政之本?

余红松:我们立足本地廉洁文化资源,用好本土历史名人、家风家训、革命遗址、纪念馆、党史馆等资源中蕴含的廉洁基因,抓实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擦亮“廉洁文化润栗乡”特色名片。

一是突出阵地建设“强基”。打造集事迹展示、廉洁教育、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开放式廉洁教育基地——镇安聂焘廉洁文化园,以可听、可视、可感、可触的形式,弘扬“躬身为民、清正廉洁”价值理念。镇安县新任职、新提拔领导干部任前集体入园接受廉洁教育已成为必修课,今年以来,先后3批次115名新任领导干部入园接受廉洁教育。

二是活用红色资源“铸魂”。依托花果山烈士陵园、米粮镇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教育场所,通过集体参观、主题党日、讲党课等形式,开展红色教育、党性教育200余场次,让“家门口”的红色资源成为党员学习教育、党性锻炼的“活教材”。

三是强化警示教育“固本”。依托镇安县行政拘留所建设县警示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感受办案过程、观看警示教育资料、聆听犯罪人员讲述犯罪过程和心路历程,警示党员干部以案为鉴,警钟长鸣。

记者:在推动廉洁教育融入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家庭日常生活方面,镇安县有哪些现实措施?

余红松:我们联合县委组织部印发《镇安县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了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社交圈、生活圈、休闲圈24项“不能为”行为。同时,组织全县党政部门“一把手”家属90余人参加“传承优良家风·建设清廉家庭”为主题的家庭助廉座谈会,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引导家庭教育,涵养良好家风。

我们常态化开展“德润栗乡·家庭助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分享廉洁故事、家风家训推进廉洁教育融入家庭,还印发《诫子书》,拍摄《诫子书》音视频教材进学校进家庭,引导推进家庭助廉。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