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周紫芝在 《竹坡诗话》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他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送家书的人看到后极为不解,这位州官却表示:“一支蜡烛事小,但是败坏了为官从政的规矩事大。”
从古至今,“廉”与“贪”的界线泾渭分明。“一钱太守”刘宠,从百姓临别赠送的许多钱中挑选一枚铜钱留作纪念;“二不尚书”范景文,门上大书“不受嘱、不受馈”以明心迹;“三汤道台”汤斌,三年为政,每日三餐以豆腐汤作肴;“四知先生”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礼;“五代清郎”袁聿修,为官五个朝代,连一升酒的馈赠都没有接受过。一盒烟、一瓶酒、一顿饭在今天来看,也许就像那支蜡烛一样微不足道,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有像州官那样牢牢克制私欲,从一点一滴注意,才能真正做到对公有资产秋毫无犯,彻底杜绝一切滑向腐败深渊的可能。
古往今来,“公”与“私”从不能混淆。从哪里坏了修哪里、绝不能铺张浪费的周恩来,到走访基层不用特别接待、坚持和战士们同吃一锅饭的陈毅;从穿着缝缝补补的衣服却依然不畏严寒去查风口、探流沙的焦裕禄,到“没有金钱能打通的关节,只有公正的法律”的任长霞;从自己常年忍受病痛的折磨,却用生命托起大山希望的张桂梅,到坚信“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的黄文秀……在他们的理念里,公与私的界线始终十分清晰。党员干部应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守住清正廉洁的底线,站稳人民立场,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亘古亘今,只有守住“微”才能避祸患。祸患长积于忽微。从不愿丧失“不贪”珍宝的子罕到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从爱吃鱼却不收鱼的陶侃到“半鸭知县”于成龙,从“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杨震,他们都能从细微之处严格要求自己。个别党员干部在从政之初能够做到坚守底线、拒绝受贿,反对亲友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间久了却被“亲情”和“利益”所麻痹,忘记了对底线的敬畏,放松了警惕。要知道,公私分明、坚守底线不难在一朝一夕,而难在持之以恒。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对底线的敬畏,持之以恒做到公私分明。
鉴往知来,励行致远。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只有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牢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训诫,锲而不舍做到德才兼备、勤政为民、敢于担当、公道正派、清正廉洁,才能在事业上行稳致远、进而有为,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