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龙和外公外婆。(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高凤岗,1920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1941年2月参加革命,在延安相继从事过警卫员、军需物资管理等工作。1960年,高凤岗服从组织安排,来到西安负责西北地区汽车、机电贸易物资的供给调配工作。1984年11月离休,2008年2月逝世,享年88岁。
外公高凤岗去世已经16年了,今年秋天,王育龙来到陕西红色家风大宣讲活动的现场,把自己的家风故事讲给西北大学的学生们听。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功名利禄也如过眼云烟。但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奉公的外公,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在王育龙心中,把自己从小带大的外公就是一座明亮的“灯塔”,为他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坚守
高凤岗是个苦孩子,自幼父母双亡,由哥哥嫂嫂抚养长大。他很早就辍了学,靠四处给人做工赚取微薄的收入。
1935年10月,随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革命的种子撒进了高凤岗的心里。1941年2月,高凤岗已经是一个20岁出头的“好后生”,他毅然选择到延安参了军,后来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出生时,外公已经68岁了。那个火热的革命年代,他并未对年幼的我多讲。”和外公的时间交集太短,让王育龙深感遗憾。从母亲的讲述中,王育龙了解到外公虽然学历不高,但一直勤于学习、追求进步,再加上对待革命工作十分认真负责,深受组织的信任。
1960年,高凤岗被组织安排到了西安,负责西北地区的汽车、机电贸易物资供给调配工作。
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供给调配是个“关键岗位”,高凤岗不免遇到一些找他“走后门”“批条子”的人,但这些人都吃了“闭门羹”。
也有人背后调侃他:“就是个‘死脑筋’,我要是在他那个位子上,肯定能‘玩出个花’。”这话传到高凤岗耳中,他也只是哈哈一笑:“公是公,私是私,这样晚上睡觉才踏实。”
光荣离休后,高凤岗依然为集体操着一份心。
王育龙记得,看见家属院的水龙头在滴水,外公会立马过去拧紧;看见路上有碎纸片、塑料袋之类的垃圾,虽然自己走路都不稳当,外公也会用拐杖把垃圾拨拉到附近的垃圾桶旁……
“我那会儿不懂事,也不知道帮外公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忆起往事,王育龙有些惭愧。
直到长大后,王育龙才意识到外公的言传身教一直在影响着他、塑造着他。大三的暑假,王育龙所在班级去兰州实习,同学们都想着能利用实习间隙外出游玩。作为副班长的王育龙主动设计好了线路,组织大家安全愉快地游览了兰州的很多景点。看着同学们开心的笑容,王育龙觉得很有成就感。
坚定
在人均工资只有三四百元的20世纪90年代,享受厅局级待遇的高凤岗已经能领到1000多元的离休工资了。但王育龙记得,外公经常穿的一套藏青色中山装,已经被洗成了灰白色,磨破了后跟的袜子也打上补丁继续穿……
尽管对自己很“抠门”,但只要陕北老家来了乡亲,高凤岗总会招待他们下馆子、住旅店,很是周到。他经常对家人说:“我是从陕北出来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更不能忘记老家的亲人。”
和所有挨过饿的人一样,“粮食要到肚子里”是高凤岗最朴素的观念。吃饭时,他总是要求王育龙碗里不能剩下一粒米。每当外孙把饭吃得精光时,高凤岗总会慈爱地夸上一句:“我娃把‘福底底’都吃光喽!”
2008年2月,高凤岗去世了,家人将他的骨灰安放在西安烈士陵园,被苍松翠柏环抱,与忠骨英魂为伴。
“他重情重义。”“他一辈子兢兢业业。”“他是个好党员、好干部。”前来送别高凤岗的亲友和同事,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只有家人知道,这位老党员、老干部只留下一套单位分配的30多平方米的房子和几万元存款。
“咱爷一辈子就留下这点儿东西……”葬礼结束后,几个表哥抱怨道。还是大学生的王育龙也觉得外公的遗产过于寒酸,但父亲却告诉他:“你外公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走上领导岗位的,他一生能得到那么多人尊敬,就是因为公道正派、公正无私,你以后也要像他一样自立自强、公正廉洁。”
2011年,王育龙大学毕业了,入了党,也顺利通过公务员招录考试,成为一名交通警察,开始面对工作中的诱惑和挑战。
那是一个早高峰时段,王育龙在西安市北大街十字执勤时,见一辆车绿灯亮了还不通行,造成了拥堵。王育龙过去一看,发现司机有些晕晕乎乎、浑身酒气,便要求他靠边停靠。知道自己已经违法,司机立刻从包里掏出一沓现金往王育龙怀里塞。
“说实话,当时只有我一个人在执勤,内心还真的有几秒钟的动摇。但转念一想,底线必须坚守。”王育龙立刻通知了在附近巡逻的交警,共同对酒驾司机进行了查处。
“我想,外公在面对诱惑时,一定比我更坚定,我还要继续修炼‘慎独’这个内功。”王育龙说。
王育龙在陕西红色家风大宣讲活动现场,讲述家风故事。(受访者供图)
坚持
穿上警服,站在人来车往的十字路口,王育龙面对的是没日没夜的交通疏导、没完没了的夜查和警卫工作。“难道这些繁杂琐碎甚至有时不被群众理解的工作,就是我的人生吗?”王育龙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消沉。
那段时间,王育龙总是想到外公,“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在不同的岗位,外公吃的苦一定比我多,但外公始终那么爱岗敬业。我想,一定是因为他心里装着党、装着人民。我也是党员,这样拈轻怕重、质疑自己工作的价值也太丢人了!”
想通了,就不纠结了,王育龙把全部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一次次顺利完成疏导交通任务、一次次为危重病人开道、一次次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处理交通事故,也一次次收获了群众的肯定和赞许,这让王育龙体会到:“人不应该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在为人民服务中,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后来,由于工作干出了一些成绩,王育龙被组织推荐到西安市公安局机关工作。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王育龙还坚持学习,不但考取了法律硕士学位,还通过了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进入西安市公安局法制支队工作。
新的岗位,面临着新的挑战。王育龙的职责是审查行政复议案件和办理行政诉讼案件。简单来讲,就是审查群众认为处理得不公平不公正的公安案件,对案件处理的正确与否给出一个公正的结论。
“审查结果直接和各单位年终考核挂钩,是个容易得罪人的活儿。”王育龙说。
有一次,一名群众被殴打,某公安分局对违法行为人作出拘留3日的处罚,该群众认为处罚太轻,提出了行政复议。经过对案情的细致分析,王育龙认为该案应认定为寻衅滋事而非殴打他人,确实存在定性不准的问题。
但复议案件程序怎么走,让王育龙犯了难。经过反复思考,王育龙决定,坚持原则但不能失去温度。他再次翻书学习,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纠错程序,指导办案单位自行纠正了错误,将对违法行为人的3日拘留变更为7日拘留。同时,他向受害群众耐心解释,该群众欣然撤回了行政复议申请。
王育龙的案头,摆放着《违反公安行政管理行为名称释义与实务指南》《人民警察常用法规选编》《公安行政法律文书制作与范例》等专业书籍,也正是因为始终秉持着严谨公正的态度,他办理的200余件行政复议案件和70余件诉讼案件无一错漏。
今年8月,王育龙来到外公的家乡绥德,走进了郝家桥革命旧址,“踏上这片红色热土,我好像看到了外公年轻的时候,他是那样吃苦耐劳、那样充满干劲。”
现在,已为人父的王育龙去西安烈士陵园为外公扫墓时,经常会带上女儿。“家风是一股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它会在我迷茫时把我引到正确的道路,在我摇摆时为我明确红线底线,我也会把这股力量继续传承下去。”王育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