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不倒的精神灯塔
打印

吕世玉资料照片。

人物档案:

吕世玉,1907年4月19日出生于陕西省旬邑县清水原(今清塬镇)。1928年参加了旬邑起义,1932年初参加了边区政府领导的县游击大队,1934年起辗转陕西泾阳和甘肃庆阳等地进行革命活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泾阳、三原、耀县县长,耀县县委书记等职务。1957年调任陕西省委纪律监察委员会专职常委兼二处处长。1967年1月31日逝世。

在旬邑县清塬镇吕家村村史馆里,珍藏着一本《吕世玉纪念文集》。村里的人,都尊重吕世玉。他几十年身体力行,留给后人的是“对党忠诚,严格要求子女,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等精神财富。

正道而行

吕世玉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仅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

1928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发出《第二十六号公告》,要求“开展游击战争由部分的农民暴动过渡到全陕西的总暴动”。在此背景下,旬邑起义爆发,21岁的吕世玉和村里的热血青年参加了起义。虽然这次起义最终失败,但在他的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火种。

这段经历,是吕世玉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段时光,他的信仰更加坚定、革命意志更加坚强。他在日记里写道:“我时刻准备着为了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

1932年春,由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甘游击队在紧邻旬邑的寺村塬创建了陕甘边第一个红色政权。这年初,吕世玉毅然决然离开家乡,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县游击大队,他在10余年的战斗生涯中,逐步从一名革命战士成长为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

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出现拐点,西北战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了适应时局的变化,中共关中地委在旬邑县举办了一期党政干部培训班。几天后,参训人员被分派到各县,帮助当地开展土地改革和战勤工作,吕世玉就是其中一员。

一日,吕世玉带领16名干部夜赴赤水,经旬邑县石门关绕过敌占区。当队伍行至土桥镇烽火台时,遭遇驻守宜君县的国民党29军92师53旅伏击,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寡不敌众,吕世玉胸部连中4枪后掉落山崖。

“我不要紧,快救救其他同志。”被当地老乡救起后,吕世玉恳求道。说罢,他仍要继续战斗,可因伤势非常严重,最终在大家的劝说下进行了治疗。虽然后来伤情有所好转,但胸部却留下了一颗永远无法取出的子弹,一直让他的身体饱受折磨。

养伤期间,吕世玉仍不顾身体、忘我工作。1948年初,关中分区部分地区基层党组织出现了成分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滥用权力欺压百姓、歪曲党的政策,赤水县五区六乡甚至出现了私定命案等严重问题。

吕世玉闻讯后,不顾自己的伤痛,立即赶到现场阻止这一违法乱纪行为。

“你自身难保还去管别人的事情,从不把自己当回事。”面对家人的担忧,吕世玉说:“党的原则和作风关系到人心向背,我不能坐视不管。”

后经组织调查,相关干部被撤销职务并开除党籍。吕世玉及时挽救了被诬陷者的性命。

严于律己、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革命生涯中,吕世玉对党忠诚,全身心投身革命事业,为新中国成立、基层政权稳固和党的纪检监察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1年起,吕世玉任耀县县长、县委书记。他刚上任,就根据党中央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雷霆之势稳定了耀县的治安秩序。

在任陕西省委纪律监察委员会专职常委期间,他办案坚持原则,一是一、二是二,是则是、非则非,不多说一分、也不少说一分,被群众称为“吕青天”。

1967年1月31日,吕世玉逝世。岁月悠悠,时至今日,他忠诚于党、无私无畏、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事迹依然在家乡传颂。

薪火相传

家道正,而天下定。好的家风,不仅传递着优良品质,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世代相传,永不消散!

“岁月漫漫,时间涤荡。我对父亲的怀念和回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一天天增强。”吕世玉的三女儿吕萍说。

吕世玉经常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儿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吕世玉的母亲生病,他用自行车推着母亲去医院看病。有人见状善意地问道,为什么不用小车送老人去医院?吕世玉笑着说:“车是党和国家配发用于工作的,我绝不能违反规定公车私用。”

吕世玉是一名慈父,但从不溺爱孩子。他曾与子女约法三章:“不允许子女使用家里的电话,不允许子女搭乘公家小车,不允许子女在学校说是干部子女。”

因为有这样的家训和严格要求,吕世玉的后代无论干什么工作,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当作第一信条,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我从小穿的衣服基本上是大人的旧衣改的,1964年上大学时带的被子还是去世多年的奶奶用过的。”吕萍上大学后,吕世玉多次给她说毕业后不要留在城市,要去基层工作锻炼,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回忆起父亲,吕萍思绪万千。“父亲有严重的胃病,还受过枪伤,但从来没有吃过营养品。他常年都是一身中山装,衣服洗得发白也舍不得换。去世时,甚至连一套替换的衣服都没有。”

吕世玉虽身居要位,工资也不低,却没有积蓄。他一生节俭,但对家乡的事和家乡人却倾尽所有进行帮扶。

一次,村里有人患病住院治疗,部分药物医院没有。吕世玉不辞辛劳,工作之余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全城医院和各大药店,寻找药品。

先“大家”后“小家”,舍“小家”为“大家”。不同的年代,涌动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

2019年,在整理《吕世玉纪念文集》时,吕岗对爷爷吕世玉的生平经历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

这份厚重的红色家史,吕家几代人很少主动提起。“父亲秉承了家里的传统,很少和我讲爷爷的往事,偶尔提及,也是只言片语带过。”吕岗因此对爷爷多了份敬畏,也对父亲的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为官清廉、艰苦朴素……如今,吕氏家族的后辈在先辈优良作风的薪火相传中成长。

红色血脉

不久前,吕家村村史馆存放了一批老物件,吕家村党支部书记吕金涛说:“这是一代人的经历,把它们放在这里,希望能影响更多人,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革命为先的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的为民初心、严于律己的作风要求……后人学习、追思,沉浸在对那段历史的深情回望与深刻感悟中,寻找心中关于红色家风的答案。

“长期艰苦和危险的革命斗争实践,培养和形成了吕世玉坚如磐石的革命信仰、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廉洁奉公的无私风范,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学习。”1月17日,在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内,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征编组组长李小涛正在录制党史故事系列视频,“吕世玉以维护党的纪律和国家法纪的严肃性为宗旨,坚决排除各种干扰,抓住关键节点,深入调查,取得一个个确凿的证据……”

“革命先辈身体力行形成的优良家风,早已深植于这片红色热土,特别是吕世玉在纪检监察系统工作期间的一言一行,对我很有教育意义。”通过线上平台观看党史故事视频后,旬邑县纪检监察干部赵美娟感触颇深。

近年来,旬邑县纪委监委深入研究文献资料,深度挖掘相关人物在革命时期的事迹,收集群众口口相传的红色家风故事,深度挖掘清廉文化中的廉洁元素,因地制宜打造“红廉融合”品牌,增强廉洁文化的传播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红色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情怀。

红色家风,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些故事并非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可感可及、融入我们生活的精神养分。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