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吴秀仓,1930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县(今唐山市丰润区)。1949年3月考入华北军政大学,1951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文化教员,记三等功1次;1952年7月进入大连的第一海军学校(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习;1958年7月至1963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服役,记三等功2次;1963年6月转业到陕西省淳化县供销联社,1983年12月离休。吴秀仓曾获得“全国优秀转业退伍军人”“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24年12月8日,吴秀仓逝世,享年94岁。

赵迎彦向记者展示父亲吴秀仓的军装,上面挂满了奖章。武利芳 摄
个头儿不高,操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双眼炯炯有神,总穿着一身绿军装,走起路来胸前的奖章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这就是吴秀仓。淳化县的“80后”几乎没人不认识他。
2024年底,这位跑遍全县中小学校、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心中的老人去世了。
见字如面,睹物思人。近日,赵涛又翻出了那本写满爷爷寄语的记事本。在他看来,爷爷的一生为了信仰而奔忙,很纯粹,也很充实。
即使已身处和平岁月,吴秀仓也没有忘记朝鲜战场的炮火。夏日夜晚,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时,吴秀仓总是一遍遍讲起那些生死瞬间——
战事紧张,坐在车里的吴秀仓正垂下头弯着腰打盹儿,一颗子弹从背后射来,擦过了他的棉衣,正射中对面的战友。那一刻,吴秀仓真正见识了战争的残酷。
在朝鲜时,吴秀仓和战友们驻扎在一条条山沟里,敌人的轰炸机就在头顶盘旋,身边不时有战友牺牲。
在华北军政大学学习过两年的吴秀仓在战场上主要担任文化教员,负责教战士们英语,以便进行战场喊话。92岁高龄时,他依然能用英语喊出“缴枪不杀”“举起手来”“跟我走”等口号。
1952年7月,为了给部队储备人才,吴秀仓等30多名士兵中的知识分子突然接到要求他们回国的命令。“还没有在朝鲜打败敌人,怎么能走?”一听到要回国,大伙儿都不愿意。
可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回国后,吴秀仓又进入大连的第一海军学校学习,毕业后在东海舰队服役。服役期间,他2次荣立三等功。
1963年,这位为祖国献出热血和青春的老兵转业了,投身到支援大西北的行列中,黄土高原上的淳化县供销联社是他的新“哨位”。
戎装虽脱,但本色不改。在县供销联社,吴秀仓负责物资的保管和采购工作,他兢兢业业,一干就是20年。
有一年,县供销联社需要到新疆采购一批马来干农活。这是个苦差事,要离家数月,风餐露宿,本可以交给社里的年轻人,但吴秀仓自告奋勇应了下来。因为踏实敬业,吴秀仓先后被评为县、市财贸系统先进工作者。
“2000年1月25日,去北京参加了全国优秀转业退伍军人座谈会。”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上天。”
记日记,是吴秀仓坚持了一辈子的习惯。他的笔下,除了工作生活的点滴琐事外,就是从《新闻联播》上摘抄下来的国家大事。即使离休在家,他依然心系祖国的发展。
在日记中,吴秀仓还记下了一个心愿——去世后把自己的器官捐出来。但这位老兵去世时已是94岁高龄,全身多器官衰竭,终未能如愿。
转业到淳化县供销联社的第三年,36岁的吴秀仓经人介绍与方里镇方西村村民张桂茹结为夫妻。
两人成家时,张桂茹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了,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女,吴秀仓视若己出。
儿子赵迎彦记得,上初中时,父亲会耐心地给自己辅导功课。女儿赵蓉也记得,在那个都穿手工缝制布鞋的年代,父亲会给姐妹们买漂亮的塑料凉鞋。
吴秀仓离休时,按照当时的政策,高中毕业的赵迎彦符合接班标准,但吴秀仓不愿向组织开这个口。赵迎彦无奈只能回村当了农民。
眼见着那些接了班的同学有的后来当了局长,赵迎彦免不了抱怨几句。每当这时,赵涛就会以玩笑的方式安慰父亲:“您要是当了局长,就不会娶我妈,那就没我这个儿子了,您舍得吗?”
后来,赵迎彦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后,吴秀仓时常叮嘱他:“要把集体的事当个事。”
“找一本最好的本子,我要写一些事,供你一生参考。”在孙子15岁那年,吴秀仓要给他留下些人生指南——
“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做善良、勤劳、不自私自利的人,做见义勇为、勇敢伸张正义的人。”“一生中多交几个知心朋友。”“听人劝、吃饱饭。发扬民主,虚心接受正确的建议。”……
而今,赵涛已成家立业,也生儿育女了。这些年他常常翻看、温习爷爷写下的这些话,以此来校正自己的言行。
“这并不是在给我讲什么空洞的大道理,爷爷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赵涛说。
离休后,吴秀仓按规定享受县处级生活待遇,但他从不讲究吃穿。他心里,装的是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邻村有几户生活困难的群众,吴秀仓不仅时常给他们送钱,还把女儿给他买的新棉袄和孙子给他买的面包都送了过去。
这些年左邻右舍也会唠叨,“这老头太傻了,钱不给家里人花,却跑去送给外人。”但赵涛觉得,能不求回报地帮助别人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他只是心疼爷爷,“在我的印象中,他几十年就只有那一身衣服。食品快过期了还要吃掉,说不能浪费粮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现在,每次在朋友圈看到求助信息,无论是否认识求助人,赵涛都会捐上个一两百元。
长期坚持运动,使得吴秀仓练就了一副好身板。离休后的他眼不花耳不聋,他为自己立下了新的目标,要把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讲给祖国的下一代。
这是一条一个人的长征路。淳化县山大沟深,道路崎岖难行,许多地方不通班车,吴秀仓在背包里放上干粮、书本和小闹钟,总是趁着天不亮就上路了。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爷爷,您从我们学校到另一所学校还要翻沟,路很远天气又热,我口袋里还有一个苹果给您吃吧,我都洗过了。”一次讲完课后,吴秀仓刚走出校门,一名学生追了出来。
看着这个苹果,吴秀仓知道,孩子们打心眼里喜欢这种教育形式,也喜欢他,这更坚定了他到学校特别是偏远学校讲课的决心。有的学校只有两个学生一个老师,吴秀仓也会专门跑一趟。
吴秀仓讲课从不照本宣科,除了激情讲述外,他还会在黑板上画画,教唱歌曲,形式丰富多样。为了让自己的讲课内容与时俱进,吴秀仓坚持听广播、看电视、读书看报。
1999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吴秀仓来到官庄镇中心学校,以热点事件为主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2000年,吴秀仓在润镇中学讲课时说:“进入新世纪,国家越来越开放,普通人和外国人打交道会更频繁,所以同学们要学好英语。”他以身示范,带领学生读“good、better、best”。
在讲课时,吴秀仓发现有些学生没有条件及时理发,他就特意在自己的背包里装上了一把剃头推子和一把梳子。这些年,光剃头推子都用坏了十几把。
暑假时,他在自家院子里支上一块小黑板,为放假在家的孩子免费补习英语。
为了能多跑上几所学校,吴秀仓有时会“失联”好几天。眼见着他年纪渐长,家人都反对他再奔波。但吴秀仓乐在其中,不觉得苦,也不愿意待在家里享清福。
从1983年到2001年的18年间,吴秀仓跑遍了淳化县的学校。此后,他的脚步并没有止于淳化,也没有止于学校。他的足迹遍布全咸阳市,他的声音也传到了军营。据不完全统计,吴秀仓作报告讲座1500余场次,听众达10万余人次。
人活一辈子,总会留下些什么。吴秀仓走了,他留下了些什么呢?
淳化中学教师赵亚亚回忆,吴秀仓讲课结束后,从随身背的包里拿出干馒头,就着校长办公室的开水就是一顿饭,连学校灶上的一碗饸饹都不肯吃。
淳化县纪委监委干部邵晨回忆,上小学时,大家坐在操场上,跟着吴秀仓爷爷学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武警淳化中队某班班长邓海湘回忆,战友们总爱围着吴秀仓,听他讲朝鲜战场的经历。
那些被吴秀仓影响过、激励过、感动过的人明白,他的一生为了信仰而活,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