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行必履正,无怀侥幸”,意思是人们行为处事必须符合正义和道德准则,不要心怀侥幸去做坏事。
持身端正是历史上对为官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廉洁从政的根本准则。唐代文学家元结曾说:“处世清介,人不汝害。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终身如此,可谓君子。”纵观历史,凡是“立必端直,处必廉方”的人,必为后人追慕敬仰;反之,则会被世人唾弃。清代乾嘉时期,同朝为官、身居高位的王杰与和珅,便形成了鲜明对比。时人对王杰的评价是“在军机相位,和而不同,耿直清介,正色直言,可谓有守矣”。在他归里时,嘉庆皇帝御制诗两首,赞其“名冠朝班四十年,清标直节永贞坚”“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而大贪官和珅曲意逢迎、贪婪纳贿,最终落得“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王杰逝后谥号为“文端”,一个“端”字,正是对其一生正直清廉的最好总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应从中汲取智慧,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和处事方法,注重个人修养,做事符合规矩、正道直行,不要自欺欺人、心怀侥幸。
心中要立“直标”。《旧唐书》有言:“但立直标,终无曲影。”心正则廉洁,身正则刚直,行正则威严。为官从政,关键在于立身正直。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必须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清醒,正所谓“心不可乱,则利至而必知,害至而必察”。要时刻心存敬畏,不迷失方向,做到“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始终坚守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方向,不断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操守要重“戒初”。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曾言:“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清代名臣陈宏谋也提到,若官员遇到下属行贿,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戒之在初”。这些强调的都是慎初的重要性。可见,为官之始,就要正心明道,常存敬畏之心、常敲思想警钟、常紧纪律之弦,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
处事无怀“侥幸”。曾国藩曾言:“惟力尽人事,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凡是心存侥幸、铤而走险者,终将难逃法律的制裁。《中庸》有云:“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心存侥幸者,终将自食其果。为官者要时刻谨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做到廉而有为、勤勉敬业,千万不要以为无人能知就心存侥幸、肆意妄为,突破了廉洁底线,滑向犯罪深渊。
党员干部要做到“行必履正,无怀侥幸”,就必须切实增强实践锻炼,涵养道德情操,常怀律己之心,摒弃侥幸之念。只有做到处事公正、行为端正,方能建功立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