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打印

水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春平(右)在果园里询问村民苹果收成情况。秦川儿 摄

8公里,是从铜川市耀州区城区到水峪村的距离;20多年,时光见证了水峪村从“烂杆村”到全国示范村的蝶变。行走在水峪村,巷道纵横交错,独栋小楼错落有致,田间苹果挂满枝头……这一切的改变,还要从一位扎根乡村多年的劳模书记说起。

临危受命

“20多年前,村里是什么样儿?”

“穷。”聊起过往,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锦阳路街道水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春平语气沉重地说,那个时候,水峪村发展落后。“记得上学那会儿,其他村子的学生骑上了自行车,而我和村里的同学还是走路上学。”

在杨春平的印象里,水峪村村民的衣食住行,曾经样样比不过周边村子的村民。这样的差距,让他从小就萌生了一个念头:“一定要跳出这个穷窝,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凭着这股劲儿,杨春平毕业后走南闯北,干起了基建承包和贩卖苹果的生意,日渐富裕的他成了水峪村少有的“能人”。但水峪村还是之前的模样——连年上访不断,干部群众关系紧张,公益事业无人关心,环境卫生脏乱差,产业发展迟缓滞后,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乡亲们每天为生活发愁。

1999年,水峪村换届选举,大家都说杨春平头脑灵活、做事有远见,便举荐杨春平担任村委会副主任。

“乡亲们信任我,我就不能让乡亲们失望。”杨春平说,“水峪村富我一个人没用,得让乡亲们都富起来。”于是,他放弃了自己的生意,一心一意为水峪村谋发展。

打水井、修公路、装路灯、搞绿化……一桩桩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落地见效,让乡亲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杨春平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支持。

2005年6月,杨春平全票当选水峪村党支部书记。此后,他的个人命运与水峪村的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但是,难题接踵而至。怎样才能让水峪村真正好起来?杨春平经常茶不思饭不想,独自一人在村委会院子里发呆。一天,看着村子里无人管理、逐渐老化的苹果树,杨春平突然醒悟:种苹果!

“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杨春平说,3个苹果卖9块钱,不如2个苹果卖10块钱。水峪村家家都有苹果树,这里无论是土壤厚度、光照时长,还是昼夜温差,都是难得的苹果优生区,为什么不提高种植技术、引进新品种,鼓励大家把苹果重新种起来?

正当杨春平满心欢喜,想和大家商量如何给苹果树改造升级时,村子里却迎来了“挖树潮”。

2005年,很多村民迫于生计,纷纷将种植多年的果树连根拔起。心急如焚的杨春平挨家挨户上门劝阻,“给我3年时间,我一定让苹果树变成摇钱树!”这是杨春平当初对村民们的承诺。他在心里暗自发誓,一定要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符合村情的发展新路子。

破局转型

“其实,村子里种苹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杨春平回忆说,“但那时候品种落后,管理粗放,结出的苹果又小又酸,商贩来收购时,10多块钱就能拉走一大麻袋,村民们辛苦一年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2006年的一个冬日,杨春平召集村干部开会,桌上摆着两个苹果,一个是本地老品种,另一个是从洛川带回来的新品种。“都是地里长出来的,为什么人家的苹果能卖高价?”这个问题让在场的村干部陷入了沉思。

为了破解难题,杨春平带领村干部开始了“求学”之路。他们不仅多次去陕西省洛川县苹果产业基地考察学习,还积极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每次外出学习,杨春平的笔记本上都写得密密麻麻,他一心想着回去开“田间课堂”,把先进的技术讲给乡亲们听。有时候,遇到技术难题,杨春平就把专家请到果园里,手把手教乡亲们疏果、套袋、修剪,大家学得不亦乐乎。

在杨春平等人带领下,渐渐地,乡亲们种苹果的劲头越来越足,一个个都成了“土专家”。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品牌是魂。为了让“酸果子”变成“金果子”,杨春平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大力推广“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技术,不仅在水峪村打造了标准化果园,还成立了水峪村苹果专业合作社,注册“水峪塬”苹果品牌。他带领乡亲们闯市场,以自产自销的形式将苹果销往西安、武汉、上海等地,让乡亲们尝到了品牌农业的甜头。

目前,1330亩苹果园在水峪村绘就了一幅“村在果园中,果园在村中”的产业新图景。

在打响“水峪塬”苹果品牌后,杨春平又开始谋划多元化发展,相继建成省级示范园300亩、市级示范园 400亩、千吨果库及苹果包装车间,打造从种植到包装的全产业链。同时,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大棚蔬菜和精品水果,真正实现一个品牌带动多个产业,一片果园富了一方百姓。

据了解,截至2024年底,水峪村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19810元。

杨春平站在村委会门口,望着远处连片的果园和整齐的温室大棚,笑着对记者说:“当村干部就要有股钻劲儿,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这样才能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你看,乡亲们这些二层小楼房,都是用卖苹果的钱盖的。”

振兴样本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杨春平认为,乡村振兴不能只靠产业,也要靠治理。

2018年,水峪村迎来重大调整,与周边两个村子合并,村民小组从2个增至7个,人口从500多人增长到1557人。规模的扩张带来“成长的烦恼”,如何让新并入的村民融入集体?如何提升村民素质,激发内生动力?

一场乡村治理变革在水峪村悄然展开。

杨春平带领村干部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将村级事务决策全流程置于阳光下,确保村务公开透明。同时,创新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将村民参与村务、孝老爱亲、发展经济等16项行为量化积分,实行“一日一记录、一季一审核、一年一表彰”,让乡村治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现在谁家做得好,积分榜上一目了然,大家都铆足了劲争先进呢!”水峪村村民杨建国道出了积分制带来的新变化。

为织密基层治理网络,水峪村推行巷长责任制和党员中心户长制。巷道里,村民推选的巷长统筹党建、社保等事务;村落间,让有能力、有担当的党员担任中心户长,带头服务群众,这两种制度相辅相成,为乡村治理注入源头活水。

“身边人的行为示范,比说教更管用!”杨春平介绍,村里每年都会开展“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评选活动,“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张水珍等榜样脱颖而出,带动文明乡风在水峪村生根发芽。

现在的水峪村,巷道平坦整洁,厕所干净卫生,文化广场热闹非凡。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创造了连续21年零投诉、零上访、零事故、零犯罪的治理奇迹,并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等多项荣誉,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

“群众选我当干部,我当干部为群众。”扎根基层 26年,杨春平用行动践行着这句承诺。他凭借个人努力,获得了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铜川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今年5月,杨春平当选全国劳动模范。这些荣誉,是他心系群众、扎根泥土的最好见证。

“乡村振兴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如今,54岁的杨春平依然穿梭在田间地头,和乡亲们亲切地聊着水峪村的未来,“我是水峪村人,我要为水峪村的发展拼尽全力,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