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郜文秀,1927年3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博爱县,1941年1月加入八路军129师386旅16团,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通信兵、卫生员,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8年在瓦子街战役中荣获一等救护英雄勋章。1954年转业到铜川第四煤矿卫生所工作,先后任主治大夫、卫生所所长。1960年2月被调到铜川矿务局医院(现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工作,1978年7月任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副院长,1981年任院长,1986年离休。2025年4月17日,郜文秀去世,享年98岁。

从抗日战争的战场到铜川矿区的医院,再到老家博爱县的诊所,郜文秀的一生都坚守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2025年4月17日,郜文秀走完了98载人生路。
父亲去世后,郜鹏选择把思念诉诸笔端,写下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往事,也写下父亲的叮咛嘱咐,细细品味、慢慢消化。跟随郜鹏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一位饱经磨难却心怀大爱的共产党员,也看到了一位以言传身教来为儿女引路的父亲。
1938年2月,日本侵略者攻陷了博爱县城,郜文秀的父母在战争中染病去世。靠着乡亲们的接济,郜文秀才勉强活了下来。
“当兵去,只有当兵才能抗日救国,才饿不死。”郜文秀暗下决心。他听说八路军经常帮老百姓担水打扫卫生,农忙时会集体帮群众耕地、收割庄稼,还教小学生唱抗日歌曲,于是一心想参加八路军。
郜文秀所在的博爱县寨豁乡驻扎的都是国民党军队,他听说隔壁的山西省境内驻有八路军,就决定要找到八路军。在走了100多公里路到达长子县时,郜文秀终于找到了八路军的部队,如愿成为129师386旅16团的一名战士。这时,他还不满14岁。
386旅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长生口伏击战、神头岭伏击战、百团大战等战斗中给了日寇沉痛的打击。听着战友们讲战场杀敌的壮举,郜文秀热血沸腾,多次请求拿枪上前线,但首长见他年纪小,又识文断字,就安排他当了通信兵。
战争是残酷的,但胜利属于勇敢者。有一年冬天,郜文秀所在部队经过几次战斗后人困马乏、弹药不足,部队决定从日军手里抢夺武器和物资。经过侦察发现,一支60余人的日军要路过部队驻地,而部队居高临下,刚好可以打伏击战。
当日军进入埋伏圈后,战士们集中火力用机枪和手榴弹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随后,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日军,就连伙夫也挥舞着菜刀加入战斗,不到半个小时,就将日军的重机枪、轻机枪等武器全部缴获,并俘虏了5名日军。这次伏击战,郜文秀所在部队仅牺牲2人负伤5人。
晚年回忆起抗日战争中的一场场战斗,郜文秀依然很激动:“我们的人民军队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正义之师,这样的英雄部队岂能怕日军,岂有不胜利的道理!”
当时部队医疗资源短缺,因伤病减员严重。1944年,郜文秀所在的连队决定派他去学习急救知识,以卫生员的身份上前线救护伤员。
1948年春的瓦子街战役中,郜文秀带领一个卫生班抢救伤员时,他的左腿小腿肚被炮弹的残片炸伤。当时的后方医院缺少麻药,在缝合伤口时,他痛得休克了3次。
出院归队后,郜文秀又参加了解放西安的战斗。战斗结束后,部队要西进解放兰州。一天的急行军下来,郜文秀的左腿肿痛难忍,被迫留在了咸阳养伤。此后,郜文秀落下了终身残疾,不能快走,一到阴雨天,伤口处就钻心地疼。
后来,郜文秀所在的部队又挺进新疆剿匪,而郜文秀则被安置到铜川第四煤矿卫生所,在新中国的医疗战线上继续战斗。
穿过军装的人穿起白大褂,骨子里依然有一份军人的赤诚与担当。
那时煤矿工人都住在自己挖的窑洞里,没有厕所和清洁水源,苍蝇、蚊子、虱子、老鼠很多。1957年,党的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在铜川第四煤矿卫生所任所长的郜文秀带领同事们大干苦干,用一年时间彻底改变了矿区的卫生面貌。
一系列荣誉也纷至沓来。1960年6月,郜文秀代表矿区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一时间,铜川第四煤矿引得省内外多家矿企前来参观取经。
因能力突出,郜文秀被调到铜川矿务局医院工作。那时的铜川矿务局医院成立不久,护理水平很低,给病人做静脉穿刺时经常失败。郜文秀提出要开展技术大练兵,带头给自己扎针、下胃管。
购置先进医疗设备、派医生到西安的大医院进修学习、把大医院的教授请来授课……那几年,郜文秀把铜川矿务局医院带入发展的快车道。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郜文秀的工资减了大半,可孩子们都在长身体的时候,妻子王玉英就靠着给别人裁剪衣服换粮食,支撑着一家人的伙食。
郜鹏回忆,母亲虽然不识字,但父亲很尊重她,大事小事都会找母亲商量。“到了节假日,父亲还会念书给母亲听,我们也跟着听完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郜鹏说。
1976年10月,郜文秀恢复职务后,面对那些批斗过自己的人,他选择了宽容。他要与时间赛跑,投入全部精力把医院发展拉回正轨。
改革开放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壁垒,医院的一些主治医生纷纷离职。郜文秀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抓紧在各大医学院招聘人才,为新入职的大学生争取分房等待遇。在郜文秀的带领下,医院相继被评为全省煤炭系统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医院。
1986年,郜文秀从医院离休。对他来说,党教给的一身医术是需要一辈子揣在心头的责任。郜文秀没有忘记战争年代乡亲们对他的帮助,选择回到老家博爱县开办诊所。这一开,就是13年。
郜文秀的诊所打针检查不要钱,药品基本按照进价卖,可厚道朴实的老乡心里过意不去,时常拿南瓜、鸡蛋向他表达谢意。郜文秀还先后捐出3万多元给村里修路、翻修学校。
父亲去世后,郜鹏写了一篇追忆文章。这篇文章如同一颗石子,在许多认识或者不认识郜文秀的读者心中激荡起阵阵涟漪。人们怀念这位老革命、老院长的奉献精神,也敬佩他的胸怀气度。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郜鹏身上,深深烙印下父亲的精神底色。
郜文秀当院长时,没有架子、待人实在,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为一些困难职工解决了住房、子女就业等问题。但郜文秀从不给提着礼物上门感谢他的职工开门。
也有些调工资没调上、提干没提上的职工气呼呼地来找郜文秀,他总是先让妻子加个菜,再添一副碗筷。一顿饭吃完,来者气也消了大半,他再耐心摆政策,缓缓讲道理。
郜鹏后来担任了铜川矿业有限公司物资供应分公司的经理,公司每年的账户流水很大,称得上是“高危”岗位。“一旦拿了不该拿的东西,吃了不该吃的饭,去了不该去的地方,你说话就不硬气了。”“你俩就一个儿子,也都有工作,赚的工资够花,没必要搞一些歪门邪道。”……郜文秀时常给儿子敲敲警钟、拧拧螺丝。
当“一把手”的14年里,郜鹏办公室的门总是大开着,他要将自己的一言一行晒在阳光下。他也学会了父亲“闭门谢客”的智慧,逢年过节是串门送礼的高峰期,郜鹏一家有时早早吃过晚饭就拉上窗帘,熄灭全屋灯光,佯装家里没人,让送礼者“无功而返”。有时他不在家,也会专门打电话叮嘱妻子:“任何人敲门都不要开。”
2023年10月,郜鹏退休了。他最自豪的不是曾被评为铜川市优秀共产党员,而是在职期间,没有一封关于他的举报信。
郜文秀的其他4个儿女都受他影响学了医,在铜川的医疗战线上接续奋斗。大女儿郜世珍获得过铜川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大儿子郜鸣曾任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院长,把该院打造为“人民群众满意基层卫生医疗单位”,二女儿郜世梅扎根基层医院40余年,小女儿郜炎艳曾是一名临床技术过硬的护士长。
“我的儿女都正直做人、勤勉敬业、与人为善,都通过各自的努力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幸福。”父亲慢悠悠地答道。
送别父亲后,郜鹏又回想起这段对话,“父亲口中的正直、勤勉、为善,不正是他自己一辈子的活法吗?儿女们活成了他的模样,便是对他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