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阳县纪委监委信访室联合三渠镇纪委到兴华村通过"板凳会"的形式,对匿名举报该村村干部的问题办结情况进行公开反馈。刘伟 摄
纪检监察工作千头万绪,要是再遇到长期累积、疑难复杂的重复举报问题,更是啃到了“硬骨头”,接到了“烫手山芋”。
不少在基层工作的干部说,接访是“天下第一难事”。但对群众而言,因诉求无果而反复举报,又何尝不是“天下第一难事”。
为解决匿名举报反馈难、重复率高等问题,陕西省泾阳县纪检监察干部坐在老乡家门口、蹲在田间地头,通过“板凳会”、座谈会的方式公开反馈匿名举报。
一次公开反馈,连通党心民心。大伙坐下来,打开天窗说亮话,才能听得进去;听得进去,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群众就不会失望。
从县城到桥底镇的路,什么地方拐弯、什么地方下坡,泾阳县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办案人员再熟悉不过。
让他们更熟悉的,还有一封有关桥底镇中心卫生院的举报信——2023年3月,有群众反映该院公共卫生科科长王某某存在向村卫生室乱发放公共卫生经费、与个别村卫生室联手套取公共卫生经费等问题。
收到问题线索后,泾阳县纪委监委将其列为信访举报重点包抓问题,迅速展开核查。经调查,王某某存在乱发放公共卫生经费行为,但并不存在套取行为,最终给予其政务警告处分,并将给村卫生室多发放的1.6万余元予以收缴。
2023年9月向王某某送达处分决定后,该问题线索彻底办结。但几个月后,泾阳县纪委监委又陆续收到了反映该问题的匿名重复举报。
了解到又有多次反映王某某相同问题的举报后,泾阳县纪委监委信访室联系办案部门专门就该问题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发放公共卫生经费是基于考核分数而定,但王某某在计算发放经费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考核办法,出现计算错误,导致个别村卫生室多领取了经费。”办案人员说,“看似是经费发放问题,实际上可能是由个别村卫生室对考核方案不满而产生的。”
检举控告与个人诉求交织,是重复举报的一个原因。有时纪检监察机关对业务范围内问题进行调查处置后,反映人会因背后的个人诉求没有达成而不愿息访。“重复举报中匿名举报占有一定比重,举报内容已查结并经过复查复核,但无法向反映人答复,导致不时收到新的重复举报。”泾阳县纪委监委信访室主任王小勇说,此前就有群众匿名举报反映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已经立案调查并作出处分,但反映人不知情,导致同一问题不断重复访、越级访。以2023年泾阳县纪委监委受理的信访举报件为例,总件数105件,其中重复件35件,占比三分之一。
“渐渐地,大家也意识到信访举报件办理过程中,摆在面前最直接的堵点就是‘匿名举报反馈难’,常常是想要向反映人反馈结果,但无奈‘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泾阳县纪委监委一位长期在一线办案的纪检监察干部说。
信访举报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抓手。对群众的诉求回应不及时,一方面群众会失望,慢慢地不愿去监督,导致对基层监督弱化;另一方面纪检监察机关的公信力会下降,导致干群关系不和谐。在泾阳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委副主任沙涛看来,“及时、有效的反馈不仅是对检举控告人的尊重与保护,更是维护监督权威性、增强群众监督信心的关键。然而在实践中,检举控告反馈机制仍存在诸多堵点,导致群众监督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亟须系统性改进与完善。”
为摸清“为什么匿名举报反馈难、化解难”,泾阳县纪委监委2024年专门对基层信访举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查找匿名检举控告反馈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原因。
“实名举报可以反馈,匿名举报向谁反馈?”“信息公开不透明,群众参与度低,对处理结果存疑,甚至引发重复控告、越级举报。”……在调研中,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信访来电话。”“不怕苦、不怕累,就怕信访群众有误会。”……如何才能让这个“天下第一难事”不仅解决好,还能成为拉近干部群众距离、赢得老百姓点赞的好事?
“浦江经验”给出了很好的回答。“浦江经验”推动领导干部走出去、走下去,和群众围坐在一起,面对面了解民生疾苦、掌握实际需求,现场解决群众难题,让群众对干部多份信任、少些怨气。问题解决了,老百姓心气顺了,信访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调研结束后,泾阳县纪委监委将所发现的问题系统梳理,综合分析发现:一直以来信访举报办理情况按照一事一策、一信一策、定期走访等方式进行反馈,这些方式对实名检举控告效果很好,但对匿名重复举报未达到预期效果;检举控告规则对匿名举报的反馈内容、方式、责任主体等未作明确规定,实践中缺乏指导意见。
简而言之,检举控告反馈的前提是要有“人”,破匿名举报反馈困局,就是要在“匿名”的情况下让群众知晓结果。
“检举控告反馈机制是监督体系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问题线索处置的公信力及政治生态的净化,地方可以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探索匿名举报公开反馈机制。”泾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谭会党说。
泾阳县纪委监委的每一个“公开反馈”信访举报件都必过“三关”,即信访室把好“筛选关”、纪检监察室把好调查“处置关”、案件审理室把好研判“审核关”。今年3月,泾阳县纪委监委对半年内收到的匿名重复举报件展开研判,将符合“公开反馈”的信访举报件进行标注,提示承办部门重点关注。
对符合公开反馈要求的,由县纪委监委信访室牵头,联合承办部门以及举报件涉及的部门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有关人员进行公开反馈,把调查结果摆在明面上,将部分信访举报核查结果由向个人反馈变为向集体反馈。
6月20日一大早,泾阳县监委委员高磊就和信访室、第四纪检监察室办案同志一起出发,直奔安吴镇罗圈岩村,准备对一个匿名举报件进行公开反馈。像这样在特定范围内公开通报调查处置情况,既能让信访人不“出面”就能知晓回复结果,又能对违纪违法行为予以曝光。
车子停在罗圈岩村村口,高磊和同事们走了一段硬化路,在一户院子里坐下,不时有村民走进来。“今天,我们把匿名举报的核查结果跟大伙反馈一下。大家有啥不明白,可以当场问。”泾阳县纪委监委第四纪检监察室的办案同志开门见山,“此前县纪委监委接到有关村党支部书记未向村民发放土地租赁款、光伏项目资金存入私人账户、利用职务之便开挖地下石料资源非法牟利等问题的匿名举报。经核查,举报内容不属实……”
“以前有传言说干部花钱摆事儿了,乱糟糟说啥的都有,原来是一场误会。”“虽然最后分钱了,村干部也给解释了,但当时心里还是不相信。”公开反馈后,罗圈岩村几名村民的疑惑也随之解开。
对罗圈岩村党支部书记陈某而言,这场院子里的公开反馈给大伙吃了“定心丸”,“干部自证清白,群众心里还是怀疑。县纪委监委公布的调查结果对群众还是很有说服力的,让群众明白,也还干部清白。”陈某说。
要推动群众举报的事有力化解、做好重复举报治理工作,就必须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事要解决”上。
对此,泾阳县纪委监委在公开反馈时,将“群众满意”作为准则,对群众提出的疑问,纪检监察干部及时耐心解答;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详细记录。“我们更应关注问题是否真正解决、群众是否认可,而非‘结案数量’,否则反馈机制的实际效能就会被弱化。如果涉及一些特殊的匿名举报件,会将走访反馈和整改检查相结合。”王小勇说。
“此前针对群众匿名反映桥底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科长王某某的问题,对处理结果未能反馈。这次我们在检查整改结果的同时,对王某某的查办结果以走访方式公开反馈。”泾阳县纪委监委驻县教育局纪检监察组干部来到桥底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走访。
在走访的4天时间里,从桥底镇中心卫生院到7家村级卫生室,很多人都对几年前的查办结果有了实实在在了解,心里的疑虑也打消了。整改后的公共卫生考核制度比较客观公平,桥底镇中心卫生院按照工作量考核村卫生室得分后,据实发放公共卫生经费,也没有发现个别村卫生室套取公共卫生经费问题。那封关于桥底镇中心卫生院公卫科问题的举报信,从2023年开始反反复复出现,但到2024年7月走访反馈后就再也没有了。
如今,泾阳县纪委监委对6件已办结匿名举报件进行公开反馈。每一次的公开反馈,都考验着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能力,他们既要熟悉案件,对信访举报件办理必须经得起检验;又要熟悉被反馈单位或区域的情况,研判反馈的效果。“适时、适度、适合范围,都是我们每次必须认真考量的。案情公开不可取,但说不明白又达不到效果,群众还是不买账。”泾阳县三渠镇纪委书记张晋说。
今年6月20日中午,张晋在家里吃完午饭后,赶快来到兴华村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德军碰面。不一会儿,三渠镇副镇长唐清胜、县纪委监委的干部也来到兴华村。大家聚齐后,走了村里的8个组,以“板凳会”方式一起为刘德军公开反馈。
“大家坐到这儿,我们来是说明个情况。之前有人反映李某某、刘某某把在村上落户的4户群众家的责任田挖坑卖土,一直无人管等问题,经核查反映失实……”张晋说。
逐组反馈完毕后,依照刘德军的个人申请,当天为他召开了澄清正名会。“组织的认可是最大的认可。”58岁的刘德军是一名老党员,心里的委屈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
群众不仅是信息的反馈者,还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成员。公开反馈制度实行以来,泾阳县纪检监察机关有效破解“三多举报”(多头、多层、多级举报)难题,并与澄清正名相结合,对查否的问题适时反馈、澄清正名,更好回应了群众所盼,搭起了干部与群众的连心桥,也让更多干部放心大胆去干、去闯。